一、 主要亮点与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巧妙,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日月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刘老师深谙此道,整堂课以“美”为线索,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如日月潭的风光图片、晨曦与黄昏的对比视频)、富有感染力的范读以及舒缓的背景音乐,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了日月潭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
2. 语言训练扎实,紧扣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刘老师在本节课中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
· 词语教学有层次: 对于“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隐隐约约”、“蒙蒙细雨”等重点词语,教师并非简单释义,而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和积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 朗读指导有梯度: 课堂上的朗读形式多样(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要求明确。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如“谁能通过朗读展现清晨的那份宁静?”“雨中的日月潭是朦胧的,我们的声音可以读得再轻柔一些”),引导学生从读正确、读流利,上升到读出感情、读出画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 主线清晰,结构完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脉络清晰。从“整体感知,初识美”到“品读词句,欣赏美”,再到“总结升华,抒发情”,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过渡自然。刘老师如同一位熟练的导游,引领着学生在文字的山水间漫步,既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的建构。
4. 关注学生主体,课堂互动积极。
课堂上,刘老师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体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 思考与建议
在充分肯定本节课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提出来与刘老师共同探讨:
1. 可适当深化“读写结合”的实践。
本节课在“读”上做得非常充分,但如果能在品读完日月潭“清晨”和“中午”不同景色的精妙之后,设计一个小的“写话”或“仿写”练习,例如:“请模仿课文中的写法,用一两句话写一写你心中美丽的雨景或晨景。”这样,就能将输入(阅读积累)更有效地转化为输出(写作运用),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落地的训练,使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更加紧密。
2. 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引导学生感受日月潭风光之美时,除了欣赏和赞美,是否可以提出一个更具开放性或思辨性的问题?例如:“日月潭为什么能如此美丽?(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或者“如果你是小导游,你会重点向游客介绍日月潭的哪个景象?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将语文学习与生活、与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多媒体使用的“度”可以再作考量。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非常出色,但个别地方图片、视频的展示稍显密集。语文课的魅力终究在于通过对文字的咀嚼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有时,适当“留白”,让学生闭上眼睛,仅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文本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日月潭”,或许能诞生出比既定画面更丰富、更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三、 总结
总而言之,刘老师的这堂《日月潭》是一节成功且精彩的语文课。它目标明确,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既让学生领略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又扎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和“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