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校园,桂花香渐渐淡去,但教室里孩子们成长的气息却愈发浓郁。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我陪伴着这群小家伙又走过了一个充实而温暖的月份。这个月,我的目光始终跟随着那些做事总慢半拍的孩子,而一次深入的家访之旅,则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开学以来,班里几个孩子的“拖拉”现象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课堂上,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写字,他们还在低头找本子;放学排队,大家迅速整队,他们却迟迟系不好鞋带。起初,我也会着急,会忍不住催促。但我深知,简单的批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每个孩子节奏不同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等待被理解的原因。
于是,我们在班里玩起了“和时间赛跑”的小游戏,设立了“效率小明星”的荣誉榜。看着孩子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地加快自己的小脚步,看着他们因为得到一枚小小的贴纸而露出的灿烂笑容,我感到欣慰。习惯的养成,如同春雨润物,需要的是正面引导与耐心等待。
而真正让我触及孩子内心的,是本月的家访。当我敲开一扇扇门,走进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家庭,教育的图景在我眼前瞬间变得完整起来。
在学校,他们是学生,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在家里,我看到了他们更本真、更丰富的模样。那个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小男孩,会兴奋地拉我看他满墙的绘画作品,眼睛里闪着光;那个总是丢三落四的小姑娘,却是家里照顾小乌龟的“第一责任人”,动作轻柔而专注。我坐在他们的小书桌前,听父母讲述孩子童年的趣事和成长的烦恼,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信任与托付。
与家长们的交流,不再是程式化的汇报,而是朋友般的促膝长谈。我们聊孩子的性格,聊他们小小的倔强与敏感,聊作为父母的期望与焦虑。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都像是在家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最好的样子,就是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这次家访,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回到学校,再次看到那些熟悉的小脸,我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与柔软。那个写字慢的孩子,或许正在用笔尖细细描绘他心中的世界;那个排队慢的孩子,也许只是天性谨慎,想要系一个最牢固的结。我开始学会欣赏他们不同的成长节奏,不再急于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
十月的教育实践让我深信,教育是“看见”的艺术,既要看见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更要努力去看见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全部。用爱和理解叩响家门,我们能收获无比的信任;用心和耐心静待花开,我们方能见证生命最真实的绽放。
十一月,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走在我的班主任之路上,陪伴我的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温暖地向前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