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聆听了陈静琪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既充满了童趣与美感,又扎实地落实了语文要素。陈老师的教学功底深厚,尤其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识字方法的渗透以及语言能力的训练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
一、 情境创设层层递进,激发情感共鸣
陈老师深谙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向往-走进-感受”的递进式学习情境。
伊始,以“旅”引趣:课堂从回顾本单元的“名胜之旅”自然导入,将学生置于一个“小游客”的角色中,激发了对新目的地“葡萄沟”的强烈好奇与向往。结合地图的直观展示,将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为全文学习铺设了广阔而真实的地域背景。
途中,以“读”入境:在引导学生感受葡萄枝叶的茂密和葡萄的五光十色时,陈老师并非空泛讲解,而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引读、描述性的点评(如“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阵阵凉爽”),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正站在绿色的凉棚下,仰望着晶莹剔透的葡萄。这种移情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描绘的画面。
高潮,以“演”共情:在体会老乡的“热情好客”时,陈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老师做客,学生扮演老乡”的互动环节。这一角色扮演,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使文本语言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学生对“热情好客”的理解不再是字面的、概念的,而是具身的、可感的,达到了情感上的深度共鸣。
二、 识字教学扎实灵活,凸显方法引领
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充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集中归类与随文识记相结合:陈老师先通过“开小火车”等方式集中检查预习,扫除阅读障碍。更为精彩的是她对多音字“好、干、分”的处理,她没有孤立地讲解,而是将它们放入“种葡萄、好客、葡萄干、水分”这些具体的词语语境中,让学生对比发现、总结规律。例如,通过“葡萄脱水后就变成了葡萄干”来理解“干”的读音,直观而形象。
字理渗透与生活勾连相得益彰:在讲解“沟”字时,她从字形入手,点明其“与水有关”的形声字特点,并引导学生联想“河沟”“山沟”,最后落点到“葡萄沟”,让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更理解了地名的由来,充满了文化味和逻辑性。对“够”字的讲解,抓住“多”字部件,一字点睛,妙趣横生。
三、 语言训练聚焦要素,搭建能力阶梯
陈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文本中的核心语言训练点,设计精巧,循序渐进。
关键词理解有方法:对“五光十色”一词的品析是本课亮点。陈老师没有停留在词语替换(与“五颜六色”比较)的层面,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中感受颜色之“多”,从葡萄的光泽中体会“光”之所在。这不仅让学生准确理解了词义,更潜移默化地教会了他们一种重要的阅读理解方法。
句式仿写有支架:在语言运用上,陈老师直接链接课后习题,提供了“公园里的花”和“课间活动”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进行仿写。这种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在充分朗读、品味了课文范例之后的有意练习,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解到运用的坚实阶梯,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的能力。
一点思考:
陈老师的课堂已近乎完美。若说可提升之处,或许在仿写句子后的展示与点评环节,若能引导学生互评,围绕“是否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活动的场面”进行简单交流,或许更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深度的发展。
总之,陈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有情、有趣、有味、有效的优质课。她将学生带入情境,将知识融入实践,将方法交给学生,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非常值得我深入学习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