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5-11-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静琪
《坐井观天》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寓言,本次教学我围绕“分角色朗读”与“寓意理解”两大核心,借助AI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回顾本课,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值得深思的环节。 一、 教学亮点与成功之处 朗读指导系统扎实,方法巧妙易操作。本课最大的亮点是设计了“重音跳跳球”和“语气跷跷板”这两个朗读小帮手。将抽象的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操作指令,使学生有法可循。学生在寻找关键词、关注标点符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读出了青蛙的“自信质疑”与小鸟的“耐心诚恳”,朗读水平在趣味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 技术赋能恰到好处,助力理解与体验。 教学设计没有滥用技术,而是让AI服务于核心教学目标。课前AI朗读测评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课中利用AI工具(如“小智”)查询“一百多里”有多远,将抽象概念具体化;AI创境体验“井底之蛙”的视野,更是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对青蛙的“固执”产生了共情,为理解其“可笑”奠定了基础。 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并重。 教学设计没有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通过多处精心设计的语言训练点驱动学生思考。如,用“______得很哪!”句式说话,既积累了语言,又深化了对小鸟“辛苦”的理解;通过对比反问句与陈述句,体会语气的强弱;尤其是对两个“笑”的揣摩,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人物内心,思维层次得以提升。 二、 不足之处与重建建议 寓意揭示略显生硬,学生自主建构不足。 在课末,对于故事寓意的总结,更多是教师通过儿歌进行“告知”(如“别把井口当天下”),而非由学生主动提炼。重建建议:可以设计一个更具思辨性的核心问题,如:“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它们看到的天不一样?”让学生在辩论中自己发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眼界决定看法”的道理,实现寓意的自主建构。 生字教学与语境结合不够紧密。虽然教案中设计了“渴”与“喝”的对比识字,但整体上生字教学仍偏向于集中讲解和机械记忆,与生动的故事情境有些剥离。重建建议:采用“随文识字”策略,将生字教学有机融入故事脉络中。例如,在学到“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时,重点学习“沿”;在读到“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时,对比学习“渴”与“喝”。让识字在理解文意中进行,事半功倍。 合作学习的深度与评价有待加强。学习活动三中“同桌讨论两个‘笑’的含义”以及活动四的“分角色练读”,虽然设计了合作,但对于如何有效讨论、如何互评缺乏更细致的指导,容易流于形式。重建建议:为学生提供讨论的“语言支架”,如:“我从小鸟的‘笑’中,感觉它是在______地想……”。在表演评价时,不仅评“金牌朗读王”,还可以设立“最佳语气奖”“最美合作奖”等,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精准、积极的互评。 本堂课在朗读指导与技术融合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课堂生动而富有实效。若能在寓意的生成性建构、生字的语境化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深度上进一步优化,必将更能彰显“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同步、深度的生长。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08007291号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