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学习记录 顾澈

作者:王佳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7-09-18

《巧用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美术创意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

916

姓名

顾澈

学习内容

废旧材料创作的艺术品 让你大开眼界!

学习心得思考   

在倡导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今天,当代艺术呈现出多维的发展趋势,这使得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成为可能。然而,在探索形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材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创作者们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许多新兴材料的加入(如多媒体艺术、综合材料艺术)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艺术”(fineart)早已突破以往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几大门类,转向更新、更包容的创造空间。伴随着艺术家们情感与观念的介入,他们对艺术材料的运用开始了多种途径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首先是对传统艺术创作材料的创新。这是一种对传统艺术创作材料所孕育包含的艺术语言的解构和重读。这里列举了在现当代艺术中对传统材料创新运用的几次成功的尝试。在利用石头的肌理效果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里,摩尔的《母与子》(图1)采用套叠、穿插的手法将人物元素进行柔润处理,塑造自然柔美的有线条的雕塑作品。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尊重和保持石雕材质的坚硬和厚重感,同时加以柔化的雕刻处理,将石雕材质的柔和形态和厚重本质通过艺术方式的多样化转换最终结合在一件作品中,营造了作品在空间展示中的非常规的触觉和视觉感染力。艺术家在既保存了材料的本质特征的同时,巧妙地借用并突出石质材料的坚硬和凝重,迎合了作品主题——自然的美感,这是符合当时的工业社会背景下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给传统材料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这种以“自然之物”塑“自然之形”的相似作品也同样存在,一如隋建国的《结构》。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同样试图通过展现材料的实质——石头与钢铁这两种传统材料互相结合的可能性来思考不同材料间的对话关系。通过这两种不同材料间的并置所产生的对抗和冲突来反映压抑与反压抑,这是一种对材料对比的阐释,也是创作者复杂情感的抒发。艺术家正是借助石质材料和金属材料的沉默、凝重来传达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曾成钢的《鉴湖三杰》(图2)、沈允庆的《风韵系列》,也都是当代艺术中运用传统材料进行创作创新的典型。虽然当代艺术在雕塑领域早已开始了对新观念和新形态的探索尝试,但其创新的本质也是基于对传统雕塑材料的突破性解构和运用,无一例外地以追求以钢铁、铜质等金属材料自身的坚硬沉重的属性来塑形的作品的厚重朴实的情感。通过这些主题与较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传统材料在艺术创作中依旧发挥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现在的艺术家在对传统材料的理解抑或是观念上的认识已超越前人。以往传统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大多单一纯粹,或是局限于生产力而变得无从选择。例如,广场上矗立的纪念性雕塑作品,意在歌颂主题人物的光辉事迹,在这类作品中,材料并不占据主要地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专著学习记录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