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银兰神奇的瓦楞纸
《巧用废旧材料提升美术课堂趣味性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教 案
学校:薛家中心小学 | 年级:二 | 班级:二3 | 研讨人数:8 | ||||
学科:美术 | 课题:神奇的瓦楞纸 | 教师:吴银兰 | 研讨日期:2017.6.1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初步了解并发现瓦楞纸的肌理趣味和美感,培养和展示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 2、收集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盒,用剪、刻、撕、卷等方法将瓦楞纸来做造型,体验制作的乐趣。 3、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 ||||||
研究目标 | 1、了解瓦楞纸的特性,利用其不同特性,掌握巧用废旧材料的基本技巧,获得简单而实用的环保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2、通过废旧材料利用和制作,拓宽作品的表现方式,发挥空间,使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实现物品的再利用,另外通过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美术课的热爱。 | ||||||
教材分析 | 本课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纸箱中粗细不同的瓦楞纸,通过观察,了解瓦楞纸的特征,用剪、刻、撕、卷等方法将瓦楞纸制作艺术品。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巧用瓦楞纸的肌理特征,变废为宝来体验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
学生分析 |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表演欲望强,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彩色纸的剪贴,已经能够用工具进行简单地剪、贴等,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愿意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 | ||||||
教学过程(第 一 课时) | |||||||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和策略 | ||||
核
心
过
程 | 一、导入阶段 情境激趣 1. 和学生谈心,进行交流。 小朋友,老师让你们收集一些废旧纸箱,并且和你的父母尝试撕出这样的一张纸,你们在家是怎样撕的?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把它撕开吗? 2. 让学生练习撕瓦楞纸。 二、欣赏阶段: 过渡句:你们想不想让它变得更加漂亮一些?我们先来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幅?他做的是什么?主要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1. 撕。 2. 剪、贴。 3. 卷。 4. 刻、画、戳、挖。 三、深入探究 5. 纹路粗细对比、颜色对比。 6. 背景对比。 7. 立体图。 9. 用瓦楞纸做出的装饰作品还有很多很多,看! 8. 抽象作品。
四、评析阶段 1.(举起作品),感觉好的学生上台自评(你制作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其他小朋友做小老师,看看这幅作品什么地方做得最好?给他提些建议好不好? 师:在生活中,瓦楞纸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我们来看一看: | 四名学生尝试撕瓦楞纸,老师数数。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简单地评析。(鼓励并表扬学生,如:胆子真大,小手真灵巧)
学生示范戳。 喜欢这种方法的小朋友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帮自己的作品化化妆,不喜欢的小朋友就不要打扮自己的作品了。全是瓦楞纸做的也很漂亮。
有许多小朋友想上台,我们可以拿着作品走下位置,看看别人的作品,找一找他做的方法跟你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觉得他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你给他提些建议好不好?
| 通过触摸让学生了解瓦楞纸的特殊性及其与普通纸的不同之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尝试撕瓦楞纸,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美,并且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 通过观察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撕、剪、贴、卷、刻、画、戳这些有趣的制作方法,在欣赏的同时进行教师演示和学生示范,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解决本课的重点。 在欣赏中,老师一环套一环地激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对比分析并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媒体课件通过优美的画面使瓦楞纸纹路粗细的对比、色彩对比、背景对比等分得更清楚,在欣赏分析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在评析中充分展示自己和小组的成果,在满足学生好玩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成就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交流能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评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