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
《古诗诵读》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 古诗诵读 | 设计者 | 黄美萍 | ||
适用 年级 | 一年级 | 总课时 | 16课时 | 课程 类型 | 阅读类 |
课程简介(200字内) |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弘扬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对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礼之邦的子民们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也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诗作。由于其独特的教化作用,诗歌历来受到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多话很有代表性,在他看来,学诗是提高政治才干,处理外交事务,学习文化知识,培养美好品德的重要手段。 | ||||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 ⒈ 古诗都很美,美在形式,美在韵律,美在语言,美在意境。优秀的古诗是进行文化熏陶的好教材,那些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古诗作品,其语言美、艺术美、爱国精神、浪漫情怀以及诗人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散发出的无穷的魅力,更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审美教育素材,而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加强古诗诵读,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⒉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对于全面提高其人文素质、审美能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古诗更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审美教育教材,因而,我们开发以古诗诵读为有效载体,以审美教育为实验目标的校本课程。从审美的角度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并教给他们一些鉴赏古诗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之在古诗诵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 ||||
课程 目标
| 1、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了识字量,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4、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5、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诗歌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 ||||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 课程单元序号教学内容课题课时单元一 1鹿柴1 2凉州词1 3江雪1单元二4敕勒歌1 5春晓1 6登鹳雀楼1单元三 7古朗月行1 8咏鹅1 9静夜思1 10早发白帝城1单元四 11寻隐者不遇1 12江南1 13梅花1 14古原草1 15诵读古诗1单元五 16演唱古诗2 1、每日课前、午间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 2、每周一节课,进行古诗诵读,完成《古诗诵读》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诗歌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 ||||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 l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劳动态度,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开动脑筋的情况,以及劳动成果的质量等方面。? l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l 1.课堂上教师注重观察学生学习动态? l 2.学习态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价相结合? l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l 1.作业评定:师评.生互评.自评? l 2.进行一次作品展览,评出最佳作品? l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l 1.由学生的作品.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l 2.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l 3.同科教师互评?4.教研组内进行评价 | ||||
主要参考文献 | 《唐诗三百首》 | ||||
备 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