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训练》课程纲要
《数学思维训练》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 数学思维训练 | 设计者 | 佟学唬 | ||
适用 年级 | 五年级 | 总课时 | 16课时 | 课程 类型 | 思维训练类 |
课程简介(200字内) |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训练》对学生有着长远的实验价值,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一方面紧扣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学生升学的需要。针对提高性的数学课外活动的需要。着重从解题方法,解题技艺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受益终生。 | ||||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专题的系统学习,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最好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先进方法的阶段。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根据知识结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了故事性很强的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做一做四个模块。作为数学学科爱好者,做到“法”而有“向”“研”而有“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益,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彰显数学文化的美丽和其独具的魅力。 | ||||
课程 目标
| 1、实践和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基本而又简单的数学问题。 | ||||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 课时1:四则运算一。学习加减法运算中的各种计算技巧,例如凑整、带着符号搬家、加减相消、数的分拆与合并等等;掌握加减法运算中添、去括号的法则,并借此简化运算。 课时2:基本应用题 培养应用题的审题能力与分析能力,涉及的类型包括只需逐次应用已知条件求解的问题,简单和差与倍数关系的问题,归一问题等。初步掌握等量代换的思想,以及简单的设数法。 课时3:和差倍问题一。掌握基本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解法,进而学会处理简单的多个量之间的和差倍问题。重点学习如何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时4:枚举法一。掌握枚举的一般方法,学会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地进行枚举,做到“不重不漏”;应用字典排列法解决。 课时5:找规律。通过观察已知项,找出所给数列、数表或图形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规律对其进行补填,解题中注意多重规律的叠加。 课时6:简单加减法竖式。补全加法和减法竖式中缺少的数字,基本方法为依据运算规则推理与枚举试算,重点掌握首末位分析和进位借位分析的方法。 课时7:周期问题。各种涉及事物循环变化的周期问题,学会通过观察、试算发现周期规律,并由此进行计算,有时需灵活选择周期起点,学会处理多重周期的问题,以及与星期有关的日期问题。 课时8:智巧趣题一。使用火柴棒构造图形的问题;一笔画问题;不涉及专门的数学知识,只需要一些巧妙思路和简单计算即可解决的问题。 课时9:四则运算二。学习乘除法运算中的各种计算技巧,例如凑整、带着符号搬家、乘除相消、数的分解等等;掌握一些特殊数的计算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简化计算;掌握乘除法运算中添、去括号的法则;学会正确使用分配律。 课时10:和差倍问题二。学会分析较为隐藏的和差倍关系,进一步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学会利用不变量进行分析的方法。处理多个对象的和差倍问题时,注意选取合适的“1”倍量 课时11:鸡兔同笼问题一。学会求解已知“头数和与腿数和”的典型鸡兔同笼问题,以及与其结构相同的问题。熟练掌握假设法,并理解逐步调整的思想,初步了解其他类型的鸡兔同笼问题,例如已知“头数差与腿和和”,或者已知“头数的倍数关系与腿数和”的问题,并学会分组的方法。 课时12:枚举法二。巩固字典排列的方法;使用树形图的方法解决更复杂的计数问题;熟练掌握分类枚举的方法。 课时13:等差数列。掌握等差数列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公差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等差数列中的各种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各种问题。 课时14:几何图形的认知。认识各种基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解简单的几何图形剪拼和立体图形展开;看懂立体图形的示意图,锻炼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时15:盈亏问题一。了解盈亏问题的两种基本灯型,一种是由人数差别而产生的盈亏,另一种是由每个人分得的物品数量差别而产生的盈亏。通过比较法,解决较为简单的盈亏问题,主要涉及“盈盈比较”和“盈亏比较”。 课时16:盈亏问题一。了解盈亏问题的两种基本灯型,一种是由人数差别而产生的盈亏,另一种是由每个人分得的物品数量差别而产生的盈亏。通过比较法,解决较为简单的盈亏问题,主要涉及“盈盈比较”和“盈亏比较”。 实施措施: 1.儿童立场。本课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必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2.科学性。以心理学、脑科学、思维学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科学的数学思维训练。体现以下三原则:①学科性原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②系统性原则。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③针对性原则。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年龄差异,使思维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 3、全面性。数学思维训练从整体着眼,即要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数学思维习惯与态度的形成等各方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目的。 4、系统性。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托,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数学教材中的训练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及训练策略。首先是梳理教材中的数学思维训练点,使教师明确各年段的思维训练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施训;其次是知识的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形成对数学思维的系统认识。 | ||||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 ||||
备 注 | 以上课程涉及工具操作和校外活动,需要注意课前的指导、联系和学生的安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