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纲要
《数学思维训练》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 数学思维训练 | 设计者 | 佟学唬 | ||
适用 年级 | 五年级 | 总课时 | 16课时 | 课程 类型 | 思维训练类 |
课程简介(200字内) | 数学思维训练以儿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遵循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思维发展规律,知识全面而深化。内容包括有基础的学习,有培优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拓展性的练习,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训练课程通过情景导入、角色导航,使学生兴趣盎然地遨游于数学海洋;通过快快学、快快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 ||||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 数学思维训练是一种学科思维训练,是结合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数学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根据数学思维发展的规律和一般思维训练的原理,针对思维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达到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思维方法的训练活动。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就是将隐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维方法暴露出来,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感知、掌握具体的数学思维方法,并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运用。 | ||||
课程 目标
| 1、专注能力:能快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细心、认真,并养成好习惯; 2、创造能力:反复练习使幼儿动手又动脑,提升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 ||||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 单元一 计算问题 课时1:和差问题。学生掌握和差问题解题方法,会根据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课时2:平均数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能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课时3、4:定义新运算(1)(2)。理解新运算的规则,并能遵循规则,将相应数值代入新定义的式子。确定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定义新运算的结果,能根据计算结果初步判断该运算是否具有运算律。正确理解新运算的规则能正确代入。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相应的方程。 单元二 几何问题 课时5:几何中的计数问题(1)(2)。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包括:数线段、数角、数长方形、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综合图形等。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6、7:面积计算(1)(2)。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各种平面图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把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及它们的面积、周长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8、9:几何综合练习。1、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包括:数线段、数角、数长方形、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综合图形等。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单元三 数列问题 课时10:等差数列。每项都比它前面的一项大相同的数,即它们构成了差相等的数列,而这种数列有极简便的求和方法。通过这一讲的学习,我们将不仅掌握有关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而且学会利用这种数列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 课时11:倒序逆推。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倒推法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所叙述应用题或文字题的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解决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12:相遇问题。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根据物体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应的数学实际问题。 单元四 实际问题 课时13:乘法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在做一件事时,要分几步才能完成,而在完成每一步时,又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要知道完成这件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就用我们将讨论的乘法原理来解决. 课时14:加法原理。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做一件事时,有几类不同的方法,而每一类方法中,又有几种可能的做法.那么,考虑完成这件事所有可能的做法,就要用我们将讨论的加法原理来解决。 课时15、16:填横式(1)(2)。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把1,3,5,7,9和个位数字是1,3,5,7,9的数叫奇数.把0,2,4,6,8和个位数是0,2,4,6,8的数叫偶数。 实施措施: 1.儿童立场。本课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必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2.科学性。以心理学、脑科学、思维学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科学的数学思维训练。体现以下三原则:①学科性原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②系统性原则。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③针对性原则。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年龄差异,使思维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 3、全面性。数学思维训练从整体着眼,即要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数学思维习惯与态度的形成等各方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目的。 4、系统性。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托,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数学教材中的训练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及训练策略。首先是梳理教材中的数学思维训练点,使教师明确各年段的思维训练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施训;其次是知识的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形成对数学思维的系统认识。 | ||||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 ||||
备 注 | 以上课程涉及工具操作和校外活动,需要注意课前的指导、联系和学生的安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