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义

古诗诵读

作者:吴宏露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8-12-15

《古诗诵读》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古诗诵读

设计者

吴宏露

适用

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17课时

课程

类型

阅读类

课程简介(200字内)

中华民族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无数的文化成果里,诗歌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星。尤其是唐诗,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可以说,我们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即使在如今这个网络化的时代,诗歌依旧有着它的独特魅力。文明在于传承,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落在他们的肩上。古诗诵读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取八个主题,同一主题下选取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通过诵读、鉴赏、绘画等形式让孩子学习古代优秀诗歌的一门课程。旨在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有所积累,以及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年龄较小,注意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弱;另一方面,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所以,课程选取了七个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诗歌主题,分别是“诗中有画”、“诗中童趣”、“诗中节日”、“诗中哲理”、“诗中故事”、“诗中秋季”和“诗中冬季”。开学第一课,我选择了“诗中有画”这一主题,一方面“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大特征,另一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对绘画普遍比较有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可以先学习古诗,然后再让孩子按照古诗的诗意以及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转化为绘画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是比较适合一年级的学生。之后,根据本学期的季节情况,给学生上“诗中秋季”和“诗中冬季”这两个主题。

 

课程

目标

 

一、总目标

1、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厚底蕴,了解中国古代优秀诗歌。

2、在读古诗、背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宏扬中国传统文化。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

2、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1    “诗中有画”《绝句》 第1课时

2    “诗中有画”《滁州西涧》 第2课时

3    “诗中故事”《夏日绝句》 第1课时

4    “诗中秋季”《山行》 第1课时

5    “诗中秋季”《画菊》 第2课时

6    “诗中童趣”《池上》 第1课时

7   “诗中童趣”《小儿垂钓》 第2课时

8    “诗中童趣”《村居》 第3课时

9    “诗中节日”《水调歌头》 第1课时

10   “诗中节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2课时

11   “诗中节日”《小至》 第3课时

12   “诗中节日”《元日》 第4课时

13   “诗中冬季”《梅花》 第1课时

14   “诗中冬季”《寒江雪》 第2课时

15   “诗中冬季”《问刘十九》 第3课时

16   “诗中哲理”《苔》 第1课时

17   “诗中哲理”《题西林壁》第2课时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首先,本着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将课堂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背的形式,转化为多形式,学生自读、互学、感悟等方法,学习古诗。

其次,古诗诵读关键还是要诵读,因此在诵读的环节上还要加大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能在有趣的环境下学习。

最后,还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游戏或是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来讲故事等形式,让他们能通过“动”来掌握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

备 注

 

 

 

 

 

 

 

 

 

 

 

 

课时

具体内容安排

1

“诗中有画”《绝句》

2

“诗中有画”《滁州西涧》

3

“诗中秋季”《山行》

4

“诗中节日”《水调歌头》(节选)

5

“诗中哲理”《苔》

6

“诗中节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诗中秋季”《画菊》

8

“诗中童趣”《池上》

9

“诗中童趣”《小儿垂钓》

10

“诗中童趣”《村居》

11

“诗中冬季”《梅花》

12

“诗中冬季”《江雪》

13

“诗中冬季”《问刘十九》

14

“诗中哲理”《题西林壁》

15

“诗中故事”《夏日绝句》

16

“诗中节日”《小至》

17

“诗中节日”《元日》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有画”《绝句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根据古诗的意思,合理发挥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呈现出来。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古诗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你会背哪些古诗呢?谁来背一背,老师看哪位同学读的书多!

2、那你知道你背的这首诗的意思吗?同学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古诗很容易背,但是诗歌的意思很难记住。

3、老师告诉你们,“诗中有画”。有时候,一首古诗就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你们信吗?那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二、范读、领读《绝句

    1.老师先范读一遍古诗,请同学们认真听。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3. 全班齐读。

4. “小老师”领读。

 

    三、诗转画

1、读了这首诗,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黄鹂、柳、白鹭、天空、山岭、雪、河流、船)

2、什么样的黄鹂?什么样的柳树?什么样的白鹭?什么样的天空?什么样的山岭?什么样的雪?什么样的河流?什么样的船?

3、如果让你画,你会选用哪些颜色?(黄色、绿色、白色、蓝色、黑色、灰色)

4、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用几个词语表达)

 

    四、朗读《绝句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画诗歌

   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合理发挥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呈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有画滁州西涧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根据古诗的意思,合理发挥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呈现出来。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画面丰富的诗歌《绝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同学们都根据诗歌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画了出来,现在就展示你们的画作,比一比谁画得更贴近古诗的意思?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样的古诗,它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呢?

    二、范读、领读《滁州西涧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6. 全班齐读

7. “小老师”领读

    三、诗转画

1、读了这首诗,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草、水涧、黄鹂、树、雨、小舟、渡口)

2、什么样的草?什么样的水涧?什么样的黄鹂?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小舟?什么样的渡口?

3、如果让你画,你会选用哪些颜色?(绿色、黄色、蓝色、灰色)

4、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用几个词语表达)

    四、朗读《滁州西涧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画诗歌

   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合理发挥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呈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秋季山行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从诗中感受秋天的美。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说到秋天,你就会想到什么?

2、秋天是五彩缤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老师请你欣赏一些秋天的图片!

 

    二、看图读诗

    1、(出示《山行》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2、这幅美丽的图片其实是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古诗《山行》。

    3.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山行》(唐·杜牧)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老师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

5、“小老师”领读。

 

    三、诗歌理解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四、朗读《山行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节日水调歌头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白作者对弟弟的思念

3了解“中秋节”的习俗文化。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到中秋节了,你知道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吗?

2、关于中秋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呢!《嫦娥奔月》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中秋节的古诗。

    二、范读、领读《水调歌头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水调歌头》(宋·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老师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

9. “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愿这些美好的东西都能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老师请大家欣赏美丽的明月。

4、有人把这首古诗改成一首歌,歌声非常动人,我们一起学着唱一唱。

 

    四、朗读《水调歌头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哲理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受苔花的勇敢自信,学会做一个勇敢自信的人。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是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还是喜欢微小的苔花?说说你的理由。

2、古代的一位诗人袁枚,他就能关注到长在地面很微小的苔花,并为它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我们一起来学习《苔》这首古诗吧!

    二、范读、领读《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3、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4、“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花如米小」苔不会开花的。「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四、朗读《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唱一唱

有一群来自大山里的老师和孩子,把这首诗改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六、板书设计: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节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理解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到重阳节了,你知道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吗?

2、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呢!老师说给你听。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重阳节的古诗。

 

    二、范读、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四、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文化传承

1、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重阳节又被成为老人节。重阳节那一天,你会为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点什么吗?

 

六、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秋季画菊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受菊花不怕严寒,独树一帜的特性。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花会开吗?

2、在秋天开放的花中,菊花是最有名的一个,为什么呢?老师请你欣赏菊花的图片。

3、看了这么多图片,菊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菊花的古诗。

    二、范读、领读《画菊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老师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3、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菊花吗?

 

    四、朗读《画菊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童趣池上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3.通过诗句,感受儿童的天真有趣。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平时都会玩什么游戏呢?

2、猜一猜,古代的小朋友会玩什么游戏呢?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在干什么呢?

    二、范读、领读《池上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你觉得这位小娃娃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

 

 

    四、朗读《池上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六、板书设计: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童趣小儿垂钓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根据古诗,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和认真。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池上》,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充满童趣的古诗。

 

    二、范读、领读《小儿垂钓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老师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老师请一副图画来帮助你,图上有怎样的故事呢?

2、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3、钓鱼的小朋友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四、朗读《小儿垂钓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童趣村居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根据古诗的意思,感受儿童的快乐和对放纸元的喜爱。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小儿垂钓》,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充满童趣的古诗。

 

    二、范读、领读《村居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老师请一副图画来帮你,图书上发生什么故事呢?

2、这首诗写的是: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诗中的小朋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四、朗读《村居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冬季梅花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感受梅花的美与想,感受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秋天的时候什么花开得最好、最多吗?

2、我们学过一首关于菊花的诗句,一起来背一背《画菊》?

3、秋天过去,冬天来了。什么花开了呢?

 

    二、范读、领读《梅花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梅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朗读《梅花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冬季江雪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根据古诗的意思,感受冬天的韵味。

 

 

 

 

 

 

 

 一、图片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

2、猜一猜,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会写冬天的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冬天的诗歌《江雪》。

 

    二、范读、领读《江雪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朗读《江雪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冬季问刘十九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根据古诗的意思,理解朋友之间的美好。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冬天的时候,你喜欢和你的小伙伴干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下雪天,诗人和他的朋友在干什么呢?

 

    二、范读、领读《问刘十九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3、想一想,诗人和朋友见面了会聊些什么内容呢?

 

    四、朗读《问刘十九上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哲理题西林壁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上,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看到不同的层面。

 

 

 

 

 

 

 

 一、复习导入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首先请你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

2、庐山的风景很美,大诗人苏轼也慕名而来。他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而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古诗《题西林壁》。

 

    二、范读、领读《题西林壁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3、老师请你们观察一副图片,告诉老师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

4、正面看是一位丑陋的老巫婆,倒过来看到的是一位美丽的公主。这就是看东西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同。

 

    四、朗读《题西林壁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故事夏日绝句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从是诗歌中感受历史人物的魅力,感受故事的精彩。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了这么多节《古诗诵读》的课,知道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诗里有什么?

2、诗中,不仅有各种季节、节日。诗歌不仅蕴含道理,诗歌还有许多的故事。不信,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古诗《夏日绝句》吧!

 

    二、范读、领读《夏日绝句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

2、这首诗写的是: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女诗人。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老师请你欣赏这位有名的才女已经她的其他作品。

 

    四、朗读《夏日绝句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节日小至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了解二十四节气,了解冬至的习俗文化。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吗?

2、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

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冬至这一天又很多的习俗,你有所了解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冬至的诗歌。

    二、范读、领读《小至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老师请一副图画来帮忙!图画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2、首诗写的是: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3、这首诗告诉我们,冬至之后,我们的大自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四、朗读《小至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校本课程讲义

课题

诗中节日元日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古诗的意思。

3.了解春节的重要代为,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文化,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中,哪一个节日最重要吗?

2、你对春节了解多少,能为我们介绍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春节有关的古诗《元日》。

 

    二、范读、领读《元日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3、“小老师”领读。

 

    三、理解诗歌

1、你知道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吗?老师请一副图画来帮忙!图画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2、这首诗写的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四、朗读《元日

1.男女分组读

2.个人比赛读

    3.配乐读

 

五、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