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学习记录

作者:陈秋灵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8-12-27

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学习记录

学习时间

11

姓名

陈秋灵

学习内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心得思考:

小学数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什么是数学素养呢?它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要养成一个思维的习惯,敢想问题,敢提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既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课程目标,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考。只有思维的深度介入,才能产生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学生是否具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课堂是否有适合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是否注意发现和提出问题方法的指导,也都会影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质量。下面结合苏教版下册教材中探索规律的教学实例,具体谈谈如何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

创新思维源于探究,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可见,情境对于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好的问题情境犹如肥沃的土壤,能为数学问题的发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基于开放的教学心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可以是现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有趣的游戏情境,也可以是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中发现和提出各种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同时,情境的创设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内容的本质,关注情境自身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作用和引领作用。

二、放慢节奏,留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时间

俗话说“慢功出细活”。这儿的“慢”并不是指无意义的拖拉,而是指适当延长知识获得的过程,给学生“悟”的时间,让教学保持一个合适的节奏。有些教师喜欢严格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他们喜欢牵着学生走,什么都放不下,很少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时间。实际上,教学不是赶时间、抢进度,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脑袋中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会丧失独立思维的能力,而且也会丧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利用活动内容自身的特点,引领学生充分经历由惊奇、困惑,到猜想、验证,再到归纳、概括的探究过程,捕捉各种时机,多角度、多侧面地启发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更多有意义的数学思考,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专著学习记录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