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课程纲要

作者:吴宏露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03-04

《古诗诵读》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古诗诵读

设计者

吴宏露

适用

年级

一年级

 

总课时

 

17课时

课程

类型

阅读类

课程简介(200字内)

中华民族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无数的文化成果里,诗歌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星。尤其是唐诗,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可以说,我们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即使在如今这个网络化的时代,诗歌依旧有着它的独特魅力。文明在于传承,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落在他们的肩上。古诗诵读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取八个主题,同一主题下选取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通过诵读、鉴赏、绘画等形式让孩子学习古代优秀诗歌的一门课程。旨在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有所积累,以及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年龄较小,注意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弱;另一方面,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所以,课程选取了八个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诗歌主题,分别是“诗中的春天”、“”、“诗中夏天”、“诗中的节日”、“诗中的节气”、“诗中的农耕”、“诗中的儿童”的和“诗中的父母情”。开学第一课,我选择了“诗中的节日------元宵节”这一主题。一方面,开学第二天就迎来了元宵佳节。另一方面,学生也有做花灯猜灯谜的寒假作业。因此,“诗中的节日------元宵节”这一主题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又有浓厚的氛围支撑。之后,根据本学期的季节情况,给学生上“诗中的春天”和“诗中的秋天”这两个主题。其中“诗中的春天”这一主题包括春风、春雨、春花、春鸟。“诗中的夏天”这一主题包括夏夜、夏雨、荷、夏虫。利用这些季节的特点,引导学生留心大自然的变化,积累相关的古诗。除此之外,“诗中的节气”和 “诗中的农耕”这两个主题依托的还是季节特征,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诗中的儿童”和“诗中的父母情”依托本学期存在的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这三大节日。这三大节日虽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其中包含的情感在古诗中也是可以寻得的。形式常变换,情谊用流传。

 

课程

目标

 

一、总目标

1、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厚底蕴,了解中国古代优秀诗歌。

2、在读古诗、背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宏扬中国传统文化。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

2、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1   “诗中的春天-----春风”       第1课时

2   “诗中的春天------春雨”      第2课时

3   “诗中的春天------春树”      第3课时

4   “诗中的春天------春鸟”      第4课时

5   “诗中的春天------春花”      第5课时

6   “诗中的夏天------夏夜”      第1课时

7   “诗中的夏天------夏雨”      第2课时

8   “诗中的夏天------夏荷”      第3课时

9   “诗中的夏天------夏虫”      第4课时

10  “诗中的节日-----元宵节”     第1课时

11  “诗中的节日------清明节”    第2课时

12  “诗中的节日------端午节”    第3课时

13  “诗中的节气”              第1课时

14  “诗中的农耕”              第1课时

15  “诗中的儿童”              第1课时

16  “诗中的父母情------母亲”    第1课时

     17  “诗中的父母情------父亲”        第2课时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首先,本着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将课堂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背的形式,转化为多形式,学生自读、互学、感悟等方法,学习古诗。

其次,古诗诵读关键还是要诵读,因此在诵读的环节上还要加大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能在有趣的环境下学习。

最后,还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游戏或是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来讲故事等形式,让他们能通过“动”来掌握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


备 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课程纲要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