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课程纲要
《古诗诵读》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 古诗诵读 | 设计者 | 吴宏露 | ||
适用 年级 | 一年级 |
总课时 |
17课时 | 课程 类型 | 阅读类 |
课程简介(200字内) | 中华民族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无数的文化成果里,诗歌是最为璀璨的一颗星。尤其是唐诗,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可以说,我们是一个诗歌的民族。即使在如今这个网络化的时代,诗歌依旧有着它的独特魅力。文明在于传承,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落在他们的肩上。古诗诵读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取八个主题,同一主题下选取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通过诵读、鉴赏、绘画等形式让孩子学习古代优秀诗歌的一门课程。旨在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有所积累,以及激发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愿望。 | ||||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 一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年龄较小,注意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弱;另一方面,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兴趣。所以,课程选取了八个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诗歌主题,分别是“诗中的春天”、“”、“诗中夏天”、“诗中的节日”、“诗中的节气”、“诗中的农耕”、“诗中的儿童”的和“诗中的父母情”。开学第一课,我选择了“诗中的节日------元宵节”这一主题。一方面,开学第二天就迎来了元宵佳节。另一方面,学生也有做花灯猜灯谜的寒假作业。因此,“诗中的节日------元宵节”这一主题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又有浓厚的氛围支撑。之后,根据本学期的季节情况,给学生上“诗中的春天”和“诗中的秋天”这两个主题。其中“诗中的春天”这一主题包括春风、春雨、春花、春鸟。“诗中的夏天”这一主题包括夏夜、夏雨、荷、夏虫。利用这些季节的特点,引导学生留心大自然的变化,积累相关的古诗。除此之外,“诗中的节气”和 “诗中的农耕”这两个主题依托的还是季节特征,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诗中的儿童”和“诗中的父母情”依托本学期存在的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这三大节日。这三大节日虽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其中包含的情感在古诗中也是可以寻得的。形式常变换,情谊用流传。 | ||||
课程 目标
| 一、总目标 1、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厚底蕴,了解中国古代优秀诗歌。 2、在读古诗、背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宏扬中国传统文化。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能朗读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诗句,形成诵读的兴趣和习惯; 2、扩大生字量,以此为识字启蒙教材,积累更多的生字、词汇; | ||||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 1 “诗中的春天-----春风” 第1课时 2 “诗中的春天------春雨” 第2课时 3 “诗中的春天------春树” 第3课时 4 “诗中的春天------春鸟” 第4课时 5 “诗中的春天------春花” 第5课时 6 “诗中的夏天------夏夜” 第1课时 7 “诗中的夏天------夏雨” 第2课时 8 “诗中的夏天------夏荷” 第3课时 9 “诗中的夏天------夏虫” 第4课时 10 “诗中的节日-----元宵节” 第1课时 11 “诗中的节日------清明节” 第2课时 12 “诗中的节日------端午节” 第3课时 13 “诗中的节气” 第1课时 14 “诗中的农耕” 第1课时 15 “诗中的儿童” 第1课时 16 “诗中的父母情------母亲” 第1课时 17 “诗中的父母情------父亲” 第2课时 | ||||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 首先,本着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将课堂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背的形式,转化为多形式,学生自读、互学、感悟等方法,学习古诗。 其次,古诗诵读关键还是要诵读,因此在诵读的环节上还要加大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能在有趣的环境下学习。 最后,还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游戏或是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来讲故事等形式,让他们能通过“动”来掌握知识。 | ||||
主要参考文献 | 《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 | ||||
备 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