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节气》课程纲要

作者:黄莺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9-08-31

课程

名称

农耕节气

设计者

黄莺(薛家中心小学)

适用

年级

一、二年级

总课时

20课时

课程

类型

传统文化类

课程简介(200字内)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我们的祖先就根据二十四节气来播种耕地,劳作生产。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都由相应的习俗,这学期我们就一起走过身边的街巷河湾、山田林间,来一场穿越四季的旅行,一起走进大自然。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现如今我们的儿童与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与大自然越来越远。大家都知道传统文化的力量,但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孩子的血肉,该课程选择了离每个人生活最密切的二十四节气入手,用浅显易懂的内容,挖掘生活中的农业现象。通过民俗活动,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11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大自然观。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神奇的二十四节气,是含量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破解自然之谜的智慧密码。二十四节气,是一串串不灭的智慧之灯。岁时杂咏,逢时感事,见月伤心,闻鸡堕泪,农历的节令赋予了古圣先贤创作的灵感。本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以二十四节气或节日为契机,根据四季的变化,观察日月星辰及其自然景物,通过背诵节气古诗、“阅读”四季、景物和散文为主体,同时结合绘画、手抄报、民俗等,引导学生积累诗句,沉淀丰厚的人文底蕴;利用简笔节气图进行“应时绘画”,引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倾听自然,获得视觉享受,听觉愉悦,心灵感悟。

 

 

课程

目标

 

通过“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使学生能够:

1、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和文化,感受自然的变化。

2、能背诵三到五首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美。

3、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节气,制作相关的节气卡片,并像其他同学介绍你的节气卡片。

4、营造校园氛围,让墙壁、橱窗、板报成为传播二十四节气的重要途径

5、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各种自然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认识节气对农业的重要性。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本课程按三个单元展开。

课时1:分享课程纲要。

单元一 认识二十四节气

课时2:老师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课时3、4:了解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课时5、6熟悉节气歌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1)读一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二十四节气歌,体会它们所代表的气候节律。(2)背一背:每个小组选择二十四节歌或二十四节气诗练习背一背,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记得又快又准。

单元二  掌握二十四节气

课时7-10: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课时10-18:具体了解八个常见的节气,并背诵相关古诗

单元三  节气与生活

课时18-20:收集生活中和节气有关的谚语,全班交流并制作节气卡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l  本课程最后成绩以甲、乙、丙三个等级公示并记录。

l  评价依据:相关知识;过程表现;作品展示。各部分评价要点如下:

1.相关知识评价要点:至少能背诵出二十四节气歌,3-5首和节气有关的古诗;能讲出1-2个关于节气的习俗;能用制作节气卡并向其他人介绍。

2.过程表现评价要点:见下表。满分40分,折算成20分计入总分。

评价要素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自评同学互评师评学习品质1、参加活动的兴趣优秀★★★良好★★合格★   2、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3、资料收集整理、归纳   学习水平1、二十四节气歌的掌握优秀★★★良好★★合格★   2、能背诵3-5首和节气有关的古诗   3、制作节气卡的想象力   4、制作节气卡的创新能力   作品展示1、是否完成优秀★★★良好★★合格★   2、干净、精美   3、具有创意   我的收获 老师对我说   

l  成绩来源:91-100分为甲等;81-90分为乙等;80分及以下为丙等。

主要参考文献

《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岁时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备 注

以上课程涉及工具操作和校外活动,需要注意课前的指导、联系和学生的安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课程纲要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