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单元《穷人》教学设计

作者:王倩倩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0-12-11

《单元整体背景下学习任务的研究》课题研究教案

课题   

13、穷人

教时

第1课时

日期

2020年9 月 10 日

班级

六(5)

执教

王倩倩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人物身份和关系,概述故事情节;

2、关注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关注心理描写,发现矛盾心理、还原对话场景,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

4、整体分析小说单元题目,感受小说魅力。


关注心理描写,发现矛盾心理、还原对话场景,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

整体分析小说单元题目,感受小说魅力。

教材解读:

文本内容:《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的一篇微型小说,讲的是桑娜和渔夫丈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全文故事情节主线清晰,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展开。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讴歌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宁可自己多吃苦受累,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反映出人性的善良。

文本结构:课文共27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了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写了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写了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在解读中,我们也关注到了本文精彩的心理活动呈现,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关注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感悟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于是我们在解读中将文本进行了重新整合,关注环境描写主要在第一自然段、心理描写集中在二至十一自然段,接着是夫妻俩的一段对话,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又是结尾的戛然而止,令人动容。

语言特色:本文写作特色鲜明。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全文没有提到一个“穷”字,但从环境描写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如屋内陈设简陋,又可以从“恶劣天气下出去打鱼”、“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菜只有鱼”中读到“穷”。

心理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劳动妇女形象。如“心跳得厉害”、“为什么要这样做”、“揍我不一顿也好”,甚至于文本中的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都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感悟小说中的人物。

育人价值:一方面,本文有环境描写,更有出色的心理描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并且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本文表达出的温暖、善良的人性光辉,打动学生,触动心灵。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也有小说阅读,但是小说的学习方法、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还不够明确。关注小说的环境,了解人物;读懂小说中精彩的心理描写,感悟人物。学生需要走进文本,触摸文字,才能更好地学习小说、阅读小说。

我们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有待提升,语文课中品读文字、书写感受、感悟形象,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也是有收获的。

教   学   过   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核心过程推进

活动一:理清身份,概述情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小说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穷人》。

通过课前预习,相信这些词一定难不倒你:

出示:桑娜、渔夫、西蒙

有什么发现?

是的,这一组词是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谁能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那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这一篇不同于《桥》,人物显得更加精简清晰,文章大部分内容都在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所以本文的主人公也就显而易见了。

现在请你结合课前预习,想一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结:理清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小说,进一步感知人物)

读词语

 

 

交流

 

 

交流情节

预设:

这一组都是人物

桑娜和渔夫是夫妻

西蒙是他们的邻居

 

 

 

 

预设:

桑娜一家生活贫穷,但是邻居西蒙去世后,他们主动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活动二、环境入手,感知“勤劳”

我们刚刚梳理了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小说三要素里还有一个是——环境。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本文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借助环境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在贫穷中勤奋劳作的桑娜。(引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找句子

 

 

写感受

 

 

 

 

交流感受

预设: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

屋外——又黑又冷、寒风呼啸;

屋内——温暖舒适

虽然很穷,但是非常温暖

引导:对啊,温暖是因为这里干净整洁,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主人公桑娜,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很勤劳

 

活动三、走进心理,丰实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环境描写中,我们感知人物形象,但是这篇小说《穷人》与我们学过的《桥》不同,本文有许多心理描写。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桑娜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知人物。

2.出示学习要求:默读2-11自然段,找出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此时的西蒙已经去世了,于是桑娜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于是有了最为精彩的一段心理活动,你找到了吗?

出示心理活动轨迹:

担忧、担心、忐忑

3.害怕担心的还是来了,此时桑娜的丈夫回来了,他们又有了怎样的交流?

对话朗读

(加入沉默、一动不动地心理活动揣摩)

默读

 

 

 

找句子

 

 

 

交流感受

 

 

 

 

 

朗读

 

 

 

想象

预设:

1.聚焦第二自然段

引导:感悟家庭贫穷

      对丈夫充满了担忧

2.聚焦3-6自然段

引导:此时的桑娜心里都是西蒙,对西蒙的担心

追问:为什么这么担心?

生病、一人照顾两个孩子

 

3.聚焦第9自然段

对比表达,发现符号奥秘,感悟矛盾冲突

此时桑娜的内心:焦虑、害怕、紧张……这就是忐忑不安。

对话朗读

沉默中的桑娜会想什么?

预设:要不要说

      会不会责备我

桑娜一动不动,此时她又会想什么?

预设:还好把孩子带回来了

     我的丈夫是支持我的

活动四、再读课题,感悟妙处

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中,桑娜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实。本文的题目是《穷人》,数一数,小说中刻画了几个穷人?

小说以穷人为题,你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穷人吗?选择一个人物,从他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行动两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说的题目是“穷人”,虽然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无论是从屋外屋内的环境描写,还是桑娜的矛盾心理,又或者是桑娜与丈夫那段令人揪心的对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穷苦与不易。但是,这些可敬的穷人,在苦难面前的所作所为,温暖了整篇文章,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穷人虽穷,却在心灵深处闪烁着人性的善良光辉,穷人不穷!

也许,这正是小说题目带来的反转与触动。

《桥》、《在柏林》

小说单元的小说题目都令人动容,你读懂了这两篇小说的题目吗?

交流

 

 

 

 

感悟

预设:三个大人和七个孩子,他们都是穷人。

预设:

他们不穷

善良、充满爱

板书设   计

13.穷人

人物          丈夫  担忧

情节    心理  西蒙  担心

环境          抱回  忐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研究课教学设计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