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蟋蟀的住宅》

作者:陈云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1-11-18

一、情趣导入,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投入知识的感知、理解、习得等学习过程中去。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有学生的深度参与,那么,教师首先要保证“导入”这第一道菜新鲜有味儿,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促使学生较早进入求知欲的状态中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让我们再现潘老师这堂课的导入部分:

1.师:同学们,听,谁在唱歌?(播放音频)。

生:蟋蟀/蛐蛐儿。

师:我们还可以怎么称呼它?

2.蟋蟀善鸣叫,蛐蛐儿这名字就源于它的歌声;

蟋蟀生性避寒趋暖,秋凉后会钻进人们床下,那叫声仿佛是在催促巧娘织布做衣,所以又名促织,于是有诗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蟋蟀有一项独特的本领——建住宅。“宅”是本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屋檐宽,底座平,房子稳)。齐读课题。

教师先播放蟋蟀的叫声,问道“同学们,听,谁在唱歌?”,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渲染了课堂氛围;接着问道:“我们还可以怎么称呼它?”让学生结合旧知,交流蟋蟀的别名,继而引导:蟋蟀生性避寒趋暖,秋凉后会钻进人们床下,那叫声仿佛是在催促巧娘织布做衣,所以又名促织,于是有诗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最后引入本课的内容,蟋蟀有一项独特的本领——建住宅。导入环环相扣,兼顾了生字教学、课堂的语文味和学生的深度参与。所以想要实现深度学习的策略之一就是要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实现深度参与。

 

二、反复涵咏,促进文本的深度挖掘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可见,学生要想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能否深入挖掘文本,发现其表达独特之处,并在课堂上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在反复涵泳中与文字邂逅,见其貌,闻其声,触其质。我们来看一看这堂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隧道顺着地势……的住宅。”(弯曲)隧道是人工开凿的,在山中或者地下的通道。而这里的隧道就是蟋蟀挖掘的住宅。你们知道九寸是有多深吗?一寸长3.333……厘米,九寸就是差不多30厘米。一只蟋蟀身长差不多2-3厘米,这样的住宅对于蟋蟀来说,还有怎样的特点?(宽敞)

片段二:

①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请你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发现了什么?

出示: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掩着,就像一座门。

②一字之差,会造成怎样的差别?一个“半”字,写出了住宅门洞的特点——既隐蔽、安全、通风,又便于进出。

③能有如此准确、清楚的表达,则源于作者细致地观察。(板书:细致地观察)

第一个片段将“九寸深,一指宽”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感知的数字,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宽敞的特点。第二个片段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半掩着”这个“半”字用词的精准生动。倘若教师能长此以往,带着学生这样去探究文本表达的奥秘,学生或许自己就会有对文字、表达的敏感性,就有了深入思考的能力,就能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实现深度学习的策略之二是“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其在课堂上落实的路径是多样的,潘老师的这两种方式就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三、搭建平台,实现学生的深度表达

深度学习是要让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思维的深度发展,实现课堂的深度表达,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适切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能够实现深度表达的平台。这堂课,在这一点相信老师们是有体会的。我们来看这堂课的两个学习活动:

1、默读课文5-6自然段,画出表现蟋蟀住宅特点的句子,圈出句子的关键词语概括特点,或者试着自己用一个词概括此特点。

2、小蟋蟀,你的朋友要来做客,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住宅呢?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这两个学习活动其实就是让学生先对文本进行归纳总结,再内化语言,借助关键词和语言支架,进行言语实践。所以“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语言支架”是第三个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总之,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巧在引领,妙在生成。打造一堂有深度的“硬”课,要有核心的教学目标,有精选的教学内容,有适合的交流方式,有美妙的思维生成,这一切仍需我们在课堂中反复研究,不懈探索,以上是我的评课和一些思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教师成果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