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作者:王倩倩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1-12-11

薛家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薛家实验小学

学科

语文

班级

五(16)班

人数

45

课题

  《慈母情深》

课时

第1课时

教师

刘伟莲

日期

11月25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读准多音字“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

2.默读课文,想象画面,运用运用勾画,评注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抓住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

3.仿照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二、教材分析

文本内容: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读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课文写了“我”的母亲在极其艰难的工作环境中,省吃俭用,支持,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课文共有38个自然段,第1至第3自然段,写“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的失魂落魄。第4至第34自然段,写“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买书。在艰难的工作环境中,第一次目睹了母亲辛劳地挣钱。让“我”鼻子一酸。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对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了母亲的慈祥、辛劳以及对我无私的爱。第35至38自然段,写我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了“我”后,又为“我”凑钱买书。

文本结构

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的顺序,交代了起因、经过、结果。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我”迫切希望得到一本《青年近卫军》。第二段(第5至34自然段):“我”到车间找母亲要钱,用母亲给我的钱给她买了一听罐头,母亲数落“我”一顿,又给了“我”书钱。第三段(第35自然段):“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情感线明显,可引导学生关注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场面、细节描写,关注对话和词语的反复对情感表达的效果,关注标点符号在语句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关注重点与词句的描写,感受语言的表达,并联系生活进行模仿、迁移。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反复。文中很多句子都出现相同的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可由点带面,结合课后第二题,寻找文中类似的句子,用对比、换词等方式,在不断品读交流中体会作者的用意,关注表达效果。本文的对话几乎都是单独成段,可以让学生关注对话的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通过学习体会慈母情深。

教  学  过  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一、常规积累,进入新单元

1出示《游子吟》

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再走近些,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个人读,齐读

交流画面

预设:读细节,读场景。教师小结

二、人文主题导入,初识情深。

出示单元导语

(1)谁来读一读。--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接下来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慈母情深。(2)板书课题。

(4)出示词语:

失魂落魄 鼻子一酸 攥着

潮湿颓败 震耳欲聋 酷暑 

眼神疲惫 脊背弯曲 双手龟裂

 

指名读

 

 

 

学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开火车读

 

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预设:正音

双手龟(Jun)裂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出示初读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交流。

 

预设: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走入时代,感知背景

1.自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梁晓声(不能)想买就买的理由。

(1)关注书价是一元多钱,

(2)关注家庭贫困。

2.你得到了你梦寐以求的书时,你是怎么样的心情?

3.引读:可我却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喜悦、只有……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读资料,听老师介绍后谈感受。

 

学生读。

 

学生交流后读相关语句。

预设:通过关注“一元多钱”,结合学生实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书的昂贵”。出示反复的写法。读出我的理解。












 

 

 

 

 

 

 

 

 

 

 

 

 

 

 

 

五、关注场景,细品母爱

过渡:为何我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表现呢,我们跟随梁晓声,一起到他母亲工作的厂房看一看。  

1.出示默读要求。

2.引导交流:

场景一(7、9小节)

(1)哪里打动了你?

(2)在行文表达上,我们发现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

(3)引读。

(4)出示10-15小节。

过渡:还有哪个场景打动了你?

场景二(19小节)

(1)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2)哪里打动了你?引读,看见一个极其瘦弱--

(3)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我的母亲放在最前面。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能打动你?为什么?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母亲可不犹豫(引读29小节)(6)引读30-31小节

场景三: (32小节)

(1)打动你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四个立刻?

(3)引读33节。

 

 

 

读要求。默读文章,写批注。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

 

 

 

 

师生分角色读。

 

指名说一说,读一读。

 

 

对比读一读,说感受。

 

 

读对话。

 

师生对话。

 

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预设:关注“低矮”、“压抑”、“潮湿颓败”等关键词感受环境的恶劣。关注“七八十”感受强调的作用。

师小结:我们通过反复出现的数字,感知了一个闷热,拥挤,嘈杂的工作环境,将语言文字变成立体的的场景。

预设:眼神疲惫、劳累、慢慢直起腰来的母亲

追问:从背弯曲到背直起这瞬间的动作,作者却放慢了速度,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互动,感受内涵。

读完对话追问哪个字眼打动了你?

追问:小梁同学,你怎么想?

学生交流完后追问:那一天,我第一次——

六、拓展延伸,表达深情

作业:抓一个场景,用上反复的修辞,来表现细节,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18.       慈母情深

                    环境压抑  狭窄   闷热 嘈杂

                                抬头看我

母亲辛劳   

                                低头工作  

 

                      现     汇     蕴

                   反复→细节→场景 →情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研究课教学设计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