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读准儿化音的词,如: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等;能理解文中带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语汇,如:空竹、年画、走马灯、逛庙会、逛天桥等。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三、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老舍,是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语言大师。他用“俗白”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旬写到正月十九,但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在详写部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当日的活动,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突出各自的重点。春节期间的其他日子,人民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炼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在文章的各部分,是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和名词,我保持着我的‘俗’与‘白’。”本篇课文中,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学情分析:
学生非常喜爱春节这一传统佳节,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们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了解得并不多,所以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肯定有浓厚的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可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 宋朝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元日》,谁来背一背?指名背诵。
2. 追问:元日是什么节日?(春节)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爆竹、屠苏酒、桃符等,这些都是春节特有的习俗。)
预设:爆竹(抓住句中的关键词)
屠苏酒、桃符(关注页下注释)
提升:每逢传统佳节,人们都会做相同的事情,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这就是习俗。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揭示课题: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一起去感受北京春节的独特的民风民俗。(板书课题)
2.说说你了解的老舍——出示老舍的照片。
(结合学生的回答,互相补充。强调“北京人”“人民艺术家”写于1951年,强调京派文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1951年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剧本《茶馆》《龙须沟》。语言特点: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具有独特魅力。
(三)学习字词,梳理经纬: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快速浏览课文,选择一个难读的小节放声读一读。
(2)边读边想:作者写了北京人过春节时哪些重要的日子和习俗,划出关键词。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说说你了解的习俗。
2.出示词语:
腊八蒜 杂拌儿 糖瓜
(1)看图,猜一猜图片中是什么美食?
(2)结合文中的句子,认识“杂拌儿”,理解“零七八碎儿”。
(3)儿化音是北京人的语言特点之一,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京味儿。
空竹 走马灯 年画
(1) 老北京还有很多有趣的玩意儿呢,你认识吗?(2)提示:这可是孩子们喜欢的玩意儿哦!
(2) 走马灯:灯上画着马,点上蜡烛之后,灯在转,马在走,所以称之为走马灯。
(查阅资料或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新事物。)
逛庙会 逛天桥 听戏
(1)老北京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
(2)庙会:庙市、节场,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
(3)天桥:位于正阳门外,天子去天坛祭天要经过这座石桥,天子走的桥叫做天桥。天桥儿在北京一直是艺人的代名词,曲艺杂耍为主。
(4)轿车
图片认识,与现在的轿车相比较。
过渡:老北京的这些吃食、玩意儿、习俗,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但对老北京人来说确是喜闻乐见的。
(齐读词串)
3. 本文写于1951年,这是1951年的春节日历,在老舍笔下记录了北京的春节哪些重要的日子?
(1)交流出示: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小结: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历时一个多月。时间之长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堪称之最。
(2)在这些重要的日子中,有哪些重要的习俗呢?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预设:如果说得不简练,你能不能按照作者的表达,简单地说一说呢?
还有吗……再找找……谁来补充……
(交流完毕,请同学们把遗漏的习俗快速地圈一圈。)
老舍先生就这样以时间为经线,以重要的风俗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可谓是“经纬分明”,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板书:经纬分明)
(四)理清结构,分清详略。
1.提问:这些重要的日子中,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学生默读思考后进行交流。
2.引导交流:相机板书△标出。
依据:列举的习俗多;对习俗描写具体;文章的篇幅长。
3. 除去这些重要的日子,其余的日子,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找一找相关段落)
指名读略写部分
教师引导语:长长的十几天,老舍把它融在了短短的三个小节中;
7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再一眨眼……
学习方言词:残灯末庙、闲在,这两个北京方言词读懂了吗?
预设:残灯末庙:元宵灯即将熄灭,庙会接近尾声,这就意味着春节即将结束了。(结合语境,我们能很快地读懂这些方言词啦。)
瞧,老舍先生巧妙运用方言词,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京味儿。
4. 小结:北京的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作者详写了一些重要的日子,其余的或略写,或概述,做到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板书)
(五)走进腊八,感受特点。
1. 作者是怎样详写哪几个部分的呢,让我们进一步探究。(出示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一读1、2小节,划一划关键词语,想一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写好腊八节的两个重要习俗的?
2. 引导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1)“祭祖祭神”写出腊八粥的作用。
(2)“农业社会自傲的表现”“小心农业产品展览会”——特别,特制的粥、食材丰富的粥——追问:品尝这一份香甜,你还会品出什么味道?(丰收的味道、农民的喜悦与自豪)
(3)“腊八蒜”则抓住“色如翡翠、酸中带辣、色味双美”来表现。
3.小结:老舍先生在描写腊八的重要习俗时,能够选择腊八特有的节日饮食习惯,抓住其独特之处,做到特点鲜明。(出示板书)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字,走进老舍心中的北京的春节。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细细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北京味儿。
2.留心观察家乡的春节,记录重要的日子和风俗习惯,寒假里完成一篇“家乡的春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