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学习记录

深度学习目标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作者:陈云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2-09-04

一、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误区

(一)深度学习并非学习内容越多越好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提出的,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学习内容的增加。如果在深层学习中仅仅增加了学习内容,而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却没有做出改变,仍以传统的机械记忆、简单提取和表面理解来学习语文知识,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是无法达到深度学习效果的。真正的深度学习不仅要重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评价等更复杂、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深度学习突出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是学习内容的数量。

(二)深度学习不是要提升教学的难度

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教学内容越难,就越能实现学生的课堂深度学习,因而片面的加大学习的难度,甚至有些学习内容已经超过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习内容的艰涩会增长小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小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增加小学生学习失败的概率,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削弱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自信,甚至还会影响小学生的自我认知。真正的深度学习是促进小学生成长的一个途径,它更加注重小学生认知结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使小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深度学习应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深度学习应避免增加小学生的负担,给予小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身心愉悦。在深度学习目标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知识的难度,多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按需开展课堂教学,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在深度学习中得到关照,让小学生感受到深度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挖掘小学生的潜质,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参与欲望,使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深度学习的首要环节,它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小学生快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及时地进入到深度学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单纯的言语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采用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欲望。小学生对故事有着由衷的热爱,语文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小学生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也便于小学生深入的挖掘文本所体现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多都有优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前就置身于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小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氛围下激发学习的动力,引发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色彩缤纷的图片可以给小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便于小学生快速地捕捉重要信息,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采用图片导入的形式,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给小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促使小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节奏,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为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语文教学应当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小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小学生在语文深度学习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深入的学习语文。在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生活场景、生活俗语等辅助课堂教学,唤醒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和经验,使小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可以有话可说,改变小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为小学生的深度学习创设契机。小学生喜欢形象化的事物,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带入到课堂上,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物品,用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唤起小学生的知识探究热情,为深度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小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角色扮演把枯燥的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进而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使小学生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

(二) 指导学习方法,使深度学习落地生根

1.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加强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深度学习落地生根的重要条件。预习是小学生深度学习的起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主动权,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对单篇课文预习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先进行单元的整体预习,帮助小学生把握单元的学习要求、了解单元学习目标,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学习内容。之后再让小学生进行单篇课文的预习,首先要通读全文,不仅要读课文内容,而且还要阅读课文中的注释、学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等内容,让小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并启发小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通读课文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要让小学生养成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时,指导小学生利用字典去学习,培养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设计预习的导学案,指导小学生在导学案的提示下,思考课文内容并用圈、点、勾、画、写等方式,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小学生产生深度学习的期待。

2.指导学生听课方法

听课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途径,但也是小学生最难掌握的学习技巧,小学生听课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从而受益一生。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听,注意听预习中留有疑问的地方,还要听教师的各种提问,听教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讲授,跟随语文教师的思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构建起语文知识体系。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指指导小学生养成记随堂笔记的习惯,注重教师的课堂板书,记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的重要内容,为课后的深度学习提供便利。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听讲中用心想,指导小学生一边听课,一边积极进行思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及时发现自己的学习不足,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3.指导学生复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语文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主要靠反复的抄写和训练,让小学生强行记忆,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小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复习方法加以指导,避免小学生走弯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用重点反复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小学生在课后复习中将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反复看、反复读,抓纲提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小学生将相近、相同、相反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放到同一框架中进行比较、分析,使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语文学习离不开记忆,但并不是要让小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小学生有技巧地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活化对知识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学会联想记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忆以及头脑中已有的形象,完成对叙述性文字的记忆,帮助小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将零散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小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保持积极进取的信心。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深度学习成为自觉

1. 创设乐学氛围

“黑板、粉笔、教材”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新型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深度学习成了一种学生的自觉。在新课开始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以视频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境,并配以课文的录音,实现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把小学生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产生深度学习的热情,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荧光笔、聚光灯等功能,创新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小学生主动、快乐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2. 扩大课堂容量

课堂教学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能力的发展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提高小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设计分层次的练习题目,并将它们制作成微课件,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小学生,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选择的进行练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增加了练习容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使深度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

(四)开展小组学习,使深度学习融于过程

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念。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学习,将深度学习融于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小组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情感,促进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由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很多小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小组学习中,为了保障小学生的参与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为小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方向,促使小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使小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小学语文教师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有事做,有话说。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就近分组的原则,如果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采用互补性的分组原则,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性格和能力差异进行分组、分工,使小学生都能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学习,完善学习成果。语文知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在组内进行深入学习,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只要小学生说的合理,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组织小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改变由教师做最后总结的传统,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完整性,让小学生在总结中实现深度学习。

(五)开展拓展活动,使深度学习走出课堂

开展语文拓展活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目标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拓展活动,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易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小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主动地投入到语文深度学习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经典诵读、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主题活动,用充满童趣的活动形式吸引小学生的参与,促使小学生在课后积极学习、训练和创作,巩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学生到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进行参观,用真实的事物或真实的文字、影像资料,深化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将深度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组建课外学习小组,建立小记者站、校园报社、书画社团等,用多样化的学习小组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团体进行深度学习,并使之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爱好,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将深度学习放到重要位置,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对小学生的全面、系统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创新求变,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求知需求,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挖掘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资源,推动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还要构建愉悦的课堂环境,吸引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习惯,为终身学习做好铺垫,彰显学校教学特色。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