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学习心得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课堂上沉默寡言,回答问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口若悬河,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但是前言不搭后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受家庭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更是“金口难开”, 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大伤脑筋。语文是进行语言学习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课堂语 言表达能力。为此笔者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堂管理中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培养自信心和胆量
课堂上,学生缺乏和老师的互动,回答问题不积极,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自卑感,害怕回答错误而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 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 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 -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 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 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
只要学生大胆"说话”, 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有些教师把提问学生当作矫正“缺点” 的手段或变相体罚是不可取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其结果将会使学生更加反感而“惧说”心理加剧。
二、注意发问技巧
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注意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使后进生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发问时只希望优等生回答,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于是,有的学生便怀疑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 "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交流了。教师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