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学习心得

作者:韩玉清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2-09-04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课堂上沉默寡言,回答问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口若悬河,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但是前言不搭后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受家庭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更是“金口难开”, 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大伤脑筋。语文是进行语言学习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课堂语 言表达能力。为此笔者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堂管理中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注意发问技巧

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注意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使后进生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发问时只希望优等生回答,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于是,有的学生便怀疑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 "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交流了。教师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

用活动的形式促进

我们知道,小学生天生活波好动,好奇心强,是成长中最有生气的黄金阶段。在这- -时段里 ,他们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袒露自己的心迹,彰显个性,标新立异,也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他们灵魂的“引路人”,要格外珍惜学生的这段美好时光 ,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敢言”机会。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种现象,.上课学生首先从教师的目光和言谈举止中读到有关信息,猜测到这一节课的将要面临的氛围,或严肃 ,或轻松愉快,他们随时调整以适应这-临场需要。有一-次 上课,我见学生默不做声,气氛非常严肃,课堂提问无人以对,于是就换了另一种方式,用游戏的形式和学生交流,结果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个个争先发言,这样我因势把他们引到课文分析上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要恰到好处方能有效,否则其课就成了“非驴非马”, 只会招来满堂哄笑,也就失去了本义。培养学生答问能力,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乐意参加,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剂良药。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达到我们的预计目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教师成果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