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理论学习心得
陆陆续续读《语文品质谈》读了一段时间,里面的一些理念总是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最主要的是一些策略和途径,有很多的借鉴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对于写文章而言,“我手写我心”,直接内心的表达才是好的表达。写文章,遣词造句听节奏、文章结构安排的节奏、意图表达的节奏什么都要把握到位,给人一种怡到好处的感觉。大道至简,文章亦是如此。文章贵在情真意切,贵在气定神闲,写文章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此乃语文品质真正的“洁净美”。我们常常说 “字如其人”,写文章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个人的气质、气
性、经历、学识等各方面的不同,或者说是精神追求的不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也会有所差异,写文童的品质当然也会明显不一样,即常说的“文如其人”。同时,我们也经常说文由境生,文由情生。特定情境、特定的情感作为一种动力和精神力量,使得写作主体产生写作动机(应该说这是一种自发的动机),以表现自己的写作意图,促进了谍篇布局、遷词造句。这样写成的文童一定是能打动人心的,是毫无功利性的。
这本书让我对“语文质量”和“语文品质”这两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个人感觉,“质量”跟“品质”两者是层次上的差别。质量,是直接能看到或者感受到的一种优劣,而“品质”应该是更深层的一种内涵,需要调动个人内在的一些能力去感知、品监。相对“质量”,“品质”应该是更高一层次的。“语文品质,强调遷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的同时,还关注了是否切合表达者的意图、是否
得体。还应含有表达主体的思想和看者对此作出的反应是否切合得体。也就是说“品质”中还应包含情感、态度等是否切合、得体等。我们常常说“文质兼美,不应该在注重童法的同时兼顾内容吗?如果内容不能够吸引谈者,不能引起读者兴趣,再好的章法也不人关注。
当然,遣词造句用对词很重要。词的表达效果是在句子中体现的,而句子的表达效果又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的,光是一个词是无法判断的,也是只有在句中或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感受到词的表达效果如何,任何脱离文本的的词仅是一个词而己。我的理解也就是要用对地方,要用得切合,用得准确,用得得体。
王教授提出是否能从“语文品质”这个角度审视、理解、认识语文教学,主要任务确定为: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并且探究它生成的缘由,从而使学生得到借鉴,以提升自身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这一点个人感觉很有道理。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造词造句、谋篇布局去感悟、借监、学习,应该其实就是方法的引领。而现在統編教材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方法的引领,王教授强调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是否也是注重方法的引领呢?方法掌握了,运用过程中必然有思維的过程,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注重情态美、节奏美、洁净美等是否也能提升审关品质呢?而且,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渗透人文熏陶,应该没什么矛盾冲突。如果仅是学习“运用”一味地强调“运用”语言文字的前味在哪里?有的人喜欢语言应该是喜欢语文的那种文化前味或者说是人文性,说到底,学生学习语文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是由于语感太差,而语文品质就怡怡谈的是语感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事后的形式,关注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谋局部篇,在明白作者怎么写了以后,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去训练语文还是要练,但这种练,是我们要在追求语文品质提前下进行的有品质地练,《语文品质谈》为我们很好地指明了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