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游戏
1、数学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
(一)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说说的过程中,感受故事所蕴含的7以内的数量关系及事物间的联系。
2.大胆讲述画面内容,体验数学绘本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里面藏了一些神秘的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
(1)第一次记忆练习。
师:等一会儿,给你们十秒钟时间来认识一下,当我从1数到10,时间到,图片就会消失,而你们呢就要说出图片上有谁?行吗?准备开始。(1、2、3、4、5、6…10)
师:时间到,看清楚了吗,图片上谁?
师:到底是不是这些朋友,我们再来看看。
师:这是…,这是…?一共几位?(4位)
(2)第二次记忆练习:
师:你们太棒了,一眼就看清楚了!诶,还有一些神秘朋友还没出来呢,你们想认识吗?
嗯,这次要增加难度,只给大家5秒钟,而且我还要倒着数,哎,倒着怎么数?
师:好的,我就按照着你们的方法,来倒计时,这次可要看清楚了又有哪些朋友来了?准备开始:5、4、3、2、1.
师:有谁?一共有几位?
二、播放课件,理解绘本内容。
(1)仔细观察画面,目测物体的数量。
师:都认识了吗?今天我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它们的,故事的名字叫《首先有一个苹果》。
师:首先是什么意思?(首先就是第一、最先出来的意思)首先有一个苹果,长在哪里?
它长得怎么样?(又红又大,很健康)。
师:来了谁?有几条?两条毛毛虫想干什么?(吃掉红苹果)。
师:这时,谁来了?有几只?三只小鸟又会干什么?
师: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几只小鸟捉到了毛毛虫?还有一只呢?
师:为什么只有两只小鸟捉到了毛毛虫?
师生共同小结:因为小鸟有2只,毛毛虫有3只,小鸟比毛毛虫多1只。
(2)仔细观察画面,比较物体的数量
师:就在这时,谁来了,有几位?(4位)4位猎人拿着枪想干什么?
师:你们猜猜4位猎人都能捕猎到小鸟吗?为什么?
师:我们一起看看几位猎人捕猎到小鸟了?
师:为什么没有都捕猎到?
小结:因为猎人有4个,小鸟有3只,所以4个猎人比三只小鸟多1。
师:这是,谁又来了?一共有几只?
师:猎狗看见猎人抓到了三只小鸟,就连忙奔过去叼小鸟,猜猜看这五只猎狗都能叼到吗?为什么?
师:看看有几只猎狗叼到了小鸟?猎狗和小鸟谁多谁少?
(3)仔细观察画面,讲述画面内容。
师: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猎人猎狗在干什么?什么事情会让他们这么害怕呀?
师:原来谁来了?有几只熊?
小结:猎人和狗看到了可怕的熊,所以害怕得拼命地往前逃!
师:逃啊逃,它们发现了什么?有几个?一起数数。
讲述:猎人和猎狗为了阻止被熊追上,他们就把7只蜂窝全扔向了熊。
师:可是谁也没想到,里面竟然飞出来了什么?多少只?数不清可以怎么说?
讲述:许许多多的蜜蜂把所有人都蛰了,哇。整个场面变得很混乱。
师:现在你还能数得清他们分别有几个吗?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他们数清楚?(分一分、排排队)
三、演示方法,提出要求。
(1)教师示范,学生学着说
师:该怎么排呢?诶,故事里首先出来的是(手势提醒)一个苹果,把它排在哪里,好就听你们的,让它站在这条黑线上,那一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把1贴在苹果后面的小方框里。
师:接着是~(两条虫子)排在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然后呢(三只鸟)再接下来呢?那你们能不能像我这样按照故事里出现的顺序一个一个往下排?(引导学生边回忆故事边按顺序排队。)
小结:是呀,原来再乱的东西,只要把它们分一分、排排队,就会变得很清楚。
(2)了解阶梯排序中的秘密。
师:从这些排列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
小结:他们的排列就像走楼梯一样!从上往下数一个比一个多几1,从下往上数,一个比一个少1!
四、总结
这个故事有趣吗?其实我并没有讲完完整的故事,并且做了一点小改动,课后可以去读一读这个故事,有机会请同学们来介绍这个故事。
2、《真正的魔法师》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感知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会根据方向及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二、教学准备:
1.绘本《真正的魔法师》课件。
2.排序操作卡、十个魔法师的图片。
3.操作卡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绘本画面1,认识十位魔法师,讲述他们要参加“真正魔法师考试”,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习根据方向及第几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引导学生为十位魔法师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边指边念出“第一、第二、第三……”,并能说出大个子魔法师的位置。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教师讲述第一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图书馆书架,引导学生找到装着钥匙的书。
3.出示画面2、3,引导学生看看魔法师考试的情况,说说哪些魔法师找对了,为什么。
4.教师讲述第二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出示画面4法术柜子,引导学生先来找一找下数第六个抽屉里的9张法术明信片。
5.逐一出示画面5、6、7、8、9,引导学生说一说剩下的魔法师们第二轮考试的情况。
6.教师讲述第三轮考试的要求,并出示画面10,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左边开始数第10件衣服的正确位置。
7.出示画面11,说一说第一个找的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8.出示画面12,说一说大个子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9.讲述画面13、14、15关于大个子魔法师到达玩偶之国的经历。
(三)学生操作
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操作卡,交代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3、《时间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时针、分针走的关系使学生知道1时=60分,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活动过程:
一、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由宇宙奥秘引入时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太阳、地球……)第一缕光来到世界是哪一天?难道早在这个世界产生之前第一缕光就流向了我们吗?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想)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时间的奥秘。(板书:时间)
二、探究新知,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的特性。
师:出示绘本图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时间是早晨、中午、晚上这样重复的。
总结: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只是因为太阳每天升起,而这种自然的反复特性,使我们感到时间是“循环的”。
媒体出示课件,教师提问:时间是不是像这样一会长,一会短?
师:虽然我们在玩的开心时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无聊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实际上时间的长度是固定的,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感觉有时长、有时短。
师:瞧,这是什么?(PPT展示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人们为什么发明钟呢?
师:为了让时间不能随着性子变长变短,人们就发明了钟表。
2. 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座位的同学先讨论讨论。
教师总结。
3.认识秒。
媒体演示:闭眼,再慢慢睁开眼睛的时间,大约就是1秒钟。
媒体演示倒计时的声音,使学生感官直接地感受1秒的长度。
4.认识分。
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媒体演示方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师: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1分钟的时间观念。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
5.认识时
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师: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师: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
6.教师小结。
三、梳理知识,巩固应用
1.比比谁最棒
你们会用今天学的方法看钟吗,这儿有个小朋友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会读时间了,看看谁能够又快又正确的读出时间。
2.课件展示小红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四、联系生活,拓展欣赏
媒体出示一分钟价值图片,“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4、《大熊的储藏室》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在看看、说说、做做中,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尝试概括食物的外部特征,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二、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天气渐渐凉了,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只大熊肯尼准备了大量的食物要放到储藏室里过冬。
2.猜猜大熊会在储藏室里放些什么食物。
二、播放画面一至四:感知食物的外部特征
1.师提问:大熊都准备了哪些食物?(引导说一说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大熊准备的食物可真多啊!于是他准备把所有的食物都放进储藏室里,可是储藏室堆不下了,大熊决定整理一下。
2.师提问:要怎么整理呢!谁来帮大熊出出主意?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
我们来看看大熊是怎么做的。大熊说:让我来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放吧!
三、播放故事画面五、六,概括颜色特征,认识颜色标记
1.师提问:大熊他怎么分的呢?是按什么分类的?(颜色)大熊把食物按颜色分成了几种?(黄、红、绿三种)
2.认识颜色标记:大熊按食物的颜色来分,可以用颜色标记来表示。如:香蕉、梨子、小鱼干黄黄的,就用黄色标记来表示。
3.游戏“找错误”:大熊按颜色分,好像有一个错了,谁来把错误找出来?大熊按照颜色分类,可是这个方法好像不太合适,储藏室放不下。
四、播放故事画面七、八:概括大小特征、认识大小标记
1.师提问:这回大熊又是按什么分类的?(大小)
2.认识大小标记:大熊按食物的大小来分,可以用大小标记来表示。
3.游戏“找错误”:这回大熊分对了吗?请你把错误的找出来!大熊按大小分类.可是储藏室的空间好像还是不够!
五、操作活动:帮大熊按颜色、大小特征给食物分类
师:大熊按颜色分,按大小分,都遇到了困难,那我们来帮帮大熊吧!
1.交代要求:桌子上有许多大熊带来的食物,请你把大熊的食物既按颜色又按大小来分一分。
3.示范操作(集体与个别),根据操作纸上的标记进行分类。
4.操作,教师指导。提醒看清标记进行分类。
5.讲评:展示操作结果。
六、继续阅读故事,了解二次分类的方法
师:小朋友真能干,根据食物的颜色、大小两个特征帮大熊把食物进行分类,可是故事里的小猴子还有另一种方法来帮大熊分食物呢,你们想知道吗?
1.阅读故事后提问:小猴子用了什么方法?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呢?
2.小结:小猴子第一次是按食物的种类,第二次是按食物的大小来分的,这是一种二次分类法,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七、观看日常物品分类PPT,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
1.观看PPT,师:运用分类的方法,使大熊的储藏室看起来整整齐齐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要用到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
2.师总结:原来分类有这么大的用处,让我们回到教室分一分、理一理,让班级看起来更整洁好吗!
5、《螳螂太太的新家》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 在听听、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 在尝试一刀剪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变化的神奇和乐趣,。
二、活动过程
一、 出示绘本,引起兴趣
师:它是谁?(螳螂)它又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青
二、 欣赏故事
1. 老师边讲故事,边看绘本
提问:螳螂青青家有哪些家具
2.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家具呢?
3. 你们家里有什么形状的呢?
4. 继续欣赏绘本
妈妈生日了,青青妈妈盖房子,尖尖的屋顶,长方形的墙……。妈妈太胖进不了门怎么办呢?
蚂蚁帮忙把长方形的门变成了正方形的门,这样妈妈就可以进屋了。
三、 图形变变
1. 长方形能变成正方形,那么其他的图形可以变吗?
2. 你们愿意来变吗?
3. 自己选择图形,要求一剪刀变成另外的图形。
4.操作
介绍。老师介绍半圆形的剪法
5. 再次操作并讲解
四、 欣赏绘本结尾
延伸:怎样变心的图形,下次我们来变。
活 动 反 思
以绘本来引出课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在听听讲讲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在尝试一刀剪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变化时,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要求没有更好的递进,要求不是很明确,老师对一剪刀剪直的方法应加以引导,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地把握图形的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主动。
6、《蜘蛛和糖果店》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与预测,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愿意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学乐趣。
二、活动过程
一、引发听故事的兴趣
猜一猜,这是一家什么店?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叫《蜘蛛和糖果店》。
二、听故事根据线索预测不同人物喜欢的糖
1.咪咪来买糖,蜘蛛出示咪咪的买糖记录。
提问: 你们同意蜘蛛的猜测吗?从记录中的哪里可以看出咪咪喜欢吃棒棒糖?都记录了什么?
2.东东来买糖,蜘蛛出示了东东的买糖记录。
提问:东东来过几次糖果店?买过什么糖?这次他可能会买什么糖?
3.洋洋来买糖,蜘蛛出示买糖记录。
提问: 洋洋买过几种糖?他怎么来过5次,只买了4种糖?这次可能会买什么糖?
小结:怎样才能猜出以后来的客人可能会喜欢什么糖?
4.菲菲来到了糖果店,出示菲菲的买糖记录。
提问:菲菲为什么一次买香蕉口香糖,一次买果冻?你认为菲菲这次买哪种糖的可能性更大?她下次来会买什么糖?
5.老奶奶来到糖果店,出示买糖记录。
提问:老奶奶可能会买什么糖?为什么?有其他的可能吗?
小结:我们觉得很有可能的结果,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
三、最受欢迎的糖果
1.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果才是最受欢迎的呢?
2.出示“一周糖果销售记录表”及“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理解。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统计表,找出最受欢迎的糖果。
延伸活动
用同样的方法去观察、了解身边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然后用统计的方法来猜猜他们喜欢的东西。
7、《蜈蚣叔叔的袜子》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绘本阅读活动,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蜈蚣叔叔穿袜子的特别与有趣。
2.在仔细观察绘本画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蜈蚣叔叔的袜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绘本: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让我们来看看书里面会藏着谁?大家好,我是小精灵嘟嘟,很高兴见到你们,你们愿意跟我做朋友吗?
2.今天嘟嘟还带来了很多好朋友,他们会是谁呢?翻到第二页。
3.谁认识他们?蚯蚓和蜗牛有脚吗?(没有)那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向前走的呢?你们有没有脚,有几只?那这些动物朋友里谁也有脚?有几只?一起来数一数怎么样?
4.哇,他们竟然有那么多脚,不过有一位朋友,他的脚比蜜蜂、瓢虫的还要多得多,长了三十只脚呢?他会是谁?(翻到下一页:蜈蚣)再一起来数数蜈蚣有几只脚吧。他可真厉害,长了那么多脚。
二、阅读理解,了解排序
1.嘟嘟喜欢叫他蜈蚣叔叔。
2.蜈蚣叔叔住在嘟嘟家隔壁,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帅哥。帅哥什么意思?你觉得蜈蚣叔叔哪里帅?可不是个帅哥嘛,他出门的时候一定会穿上袜子,穿上亮晶晶的衣服,搭配各种颜色的袜子。喜欢袜子的蜈蚣叔叔,连在家里也是要穿袜子的。
3.可是嘟嘟发现有好几天没看到蜈蚣叔叔了,蜈蚣叔叔可能怎么了?(翻到下一页)你从哪里看出蜈蚣叔叔生病了?(躺在床上、触角都耷拉下来了)于是,嘟嘟的妈妈让嘟嘟带着吃的去看看蜈蚣叔叔。走,咱们跟着嘟嘟一起去看看吧!(翻到下一页)
4."蜈蚣叔叔你好。妈妈说这个送给你,希望你能早日康复!"嘟嘟边打招呼边偷偷瞄了一下蜈蚣叔叔的脚。嘟嘟一直很好奇蜈蚣叔叔到底有没有三十只,就偷偷地数了起来。偷偷地数是怎么数的?(幼儿表演)数了没几只,其他的脚被棉被盖住了,没办法再数下去了,嘟嘟连忙说:叔叔再见,我要回家了!"这时蜈蚣叔叔说:"谢谢你小嘟嘟,有了你的关心我一定能很快就好起来!对了,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一会儿有客人要来,我必须穿袜子。可是我没有力气。"如果你是嘟嘟你愿意帮忙吗?(愿意)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喜欢帮助别人。可是你们也知道蜈蚣叔叔的脚可不是一只两只,你们还愿意帮他穿袜子吗?(愿意)你们真是太棒了。小嘟嘟和你们一样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他也愿意帮助蜈蚣叔叔穿袜子。蜈蚣叔叔开心的笑着说:"袜子都晒在院子里。"
5.我们发现院子里的袜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什么颜色的袜子排成一排?(完整描述红袜子排成一排,黄袜子排成一排……)就像彩色的旗在风中飘扬。 6.(翻到下一页)嘟嘟看到这么多颜色的袜子心想:该怎么来穿呢?这时蜈蚣叔叔说:我会按照我的心情来穿,心情好的时候我会这样穿:课件一:出示完整穿好的袜子(蓝黄蓝黄)请幼儿来找找规律。
如果有客人来的时候,我会这样穿:课件二:出示穿了一半的袜子(红绿红绿)请幼儿来找规律,请你帮蜈蚣叔叔穿上袜子吧!
7.寻找其他的规律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叩叩叩。"开门一看,原来是蜜蜂阿姨来看望蜈蚣叔叔了,她还带来了一盒糖果,后面跟着蜗牛叔叔和阿姨,他们带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朋友们找一找,蜜蜂阿姨的身上藏着什么秘密?有什么规律?蛋糕上有什么秘密?还有哪里也藏着这样的规律呢?
三、经验迁移
1.在黑板上出示蜈蚣叔叔形象(两个),请幼儿用夹子当袜子帮蜈蚣穿袜子。
2.学学蜈蚣叔叔散步,活动结束。
8、《让谁先吃好呢?》
一、活动目标:
⒈乐意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发现按动物的不同特征不同顺序排会有不同结果。
⒉对问题情境感兴趣,乐意观察、比较、推理、判断。
二、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出,激发兴趣
⒈师(点击课件):瞧,这是什么呢?(桃子)
⒉师:你们喜欢吃桃子吗?
3.师:不仅你们喜欢吃桃子,小动物们也喜欢吃桃子,(点击课件)看看哪些小动物也喜欢吃桃子?
二、欣赏故事绘本,根据故事内容,按动物身体上的不同特征排队
1.师:你看到几只小动物想吃桃子?
2.师:六只小动物都想吃桃子,可桃子只有一只,谁可以先吃呢?
3.师:小动物们是怎么决定的呢?
4.长颈鹿:咱们来比个子,谁的个子高谁就先吃。于是它把小动物们带到大树那,根据自己的身高在大树上做标记。
师:这里有小动物比高矮的照片,两人看一张,找一找有没有在比高矮的时候耍赖皮的。
它们重新排一次,谁是第一个吃桃子的?谁是最后一个吃桃子的?谁是第二个吃桃子的呢?
5.犀牛心里在想为啥我要第二个吃桃子?我们不要听长颈鹿的办法比高矮,还是按照我的办法来比谁先吃桃子。
犀牛会想出请大家比什么呢?(体重)你们可说道犀牛心里去了,它就是这么想的。犀牛搬来了许多石头,让小动物们坐在跷跷板上跟石头来比分量。(点击课件)
交流数石头结果:它等于几块石头的重量?那其他小动物呢?谁和石头比重量时用的石头最多?石头的重量最多动物?
师:请你们按照犀牛说的方法,比谁最重时排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看图逐个说犀牛第一重,长颈鹿第二重……
C.其他小动物想长颈鹿说比身高得第一,犀牛说比重量得第一了,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也能得得第一呢?我们比什么呢?还有那些小动物没得第一呢?看来很多小动物都有自己很特别的地方和人家比,都有机会做第一。
学生自由交流,发表意见。
师:比谁最轻,毛毛虫得第一,比谁最矮,毛毛虫第一,真奇怪,犀牛用比谁最重的办法得第一,长颈鹿用比谁最高的方法得第一,而毛毛虫用比谁最最轻,比谁最矮的方法得第一。
小结:原来只要用倒过来的方法就能让毛毛虫得第一。其实呀,毛毛虫说不管比什么,我都能得第一,连长颈鹿和犀牛说的方法他都能得第一了,如果说比鳄鱼的嘴巴长,毛毛虫会说?兔子说比谁的耳朵长毛毛虫会说?只要把这些比的方法到过来,他就能得第一了,结果会这么样呢?
你们帮毛毛虫想到了那么多得第一的方法,结果大家都同意他先吃了,毛毛虫开心地钻到桃子里了,这是一只聪明的毛毛虫。
三、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毛毛虫想吃是动脑筋吃到的,老师这有一只桃子,你和别人比什么可以得到桃子?
其实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还没说出来,很多人身上都有第一,每个人都学习第一,那么就会有很多第一。请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厉害的。
9、《一寸虫》
一、活动准备:
1.与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引发测量的兴趣。
2.欣赏、理解故事内容,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激发兴趣。
1.师:前阵子,医生老师给大家测量了身高,还记得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
2.生:我的身高是113。(回应:你对自己很了解,你记得真清楚)
幼:我的身高是121。(回应:那你和刚才的妹妹比,谁比较高?)现场互动
3.小结承接语:有一位朋友也想把自己的身高介绍给大家。
二、你好,一寸虫——绘本推进。
1.教师通过PPT,讲述绘本故事内容。
师:一寸虫住在草地上……
2.关键性提问:一寸虫有多长?(幼:1厘米,手指一样长……)
3.PPT故事推进,知更鸟和一寸虫的画面。
提问:知更鸟看见一寸虫笑了,为什么?(幼:想吃掉一寸虫……)
一寸虫会怎么做?(爬到树干上、逃走……)
4.故事小结:一寸虫对知更鸟说:“我会量东西。”
5.师:知更鸟请一寸虫量尾巴,并说:“如果你量不好,我就要吃掉你。”
三、初次测量,了解原有经验。
师:请小朋友帮帮一寸虫吧。
1.请幼儿俩俩合作,运用“一寸虫”当测量工具,依次摆放一寸虫,测量一寸虫的长度。
2.通过PPT动画操作,集体验证测量方法。
3.小结:原来知更鸟的尾巴长度是3寸。
4.拓展经验,引出提问:故事里只有一条一寸虫,怎么量呢?(幼:一寸虫就是三寸的长,用其他工具帮忙测量……)
5.介绍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一寸虫爬一次作记号,爬一次作记号,然后数记号有几个就是几寸长。
提问:从记号里你能数出来吗?
小结:3寸长。(PPT帮助梳理经验)
四、结合故事情节,开展二次测量。
师:知更鸟放走了一寸虫,这个故事就在森林里传开了。
1.点击PPT,图片中出现了三幅图(三种鸟)
师:又有三只鸟请一寸虫来测量,它们是谁?认识吗?(巨嘴鸟、苍鹭、蜂鸟)
(从图片上的方位开始介绍)
2.关键性提问:它们量的地方一样吗?它们会请一寸虫量什么?
(巨嘴鸟——嘴巴长度;苍鹭——腿的长度;蜂鸟——全身长度)
图片上用红笔标注出所要测量的位置和长度。
3.二次测量要求:用一条一寸虫,运用首尾相连的方法测量上述三种鸟的嘴巴、腿和全身的长度。
4.交流验证,PPT三种鸟竖的呈现方式。
提问:三种鸟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呢?(请了三位小朋友分别介绍)
l 第一个:直接说测量出某种鸟的测量结果。
l 第二个:看测量记号,让其他幼儿猜测结果。
l 第三个:说出测量结果,让幼儿猜是那种鸟。
五、再见,一寸虫——感受一寸虫的机智。
1.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旋律。(谁在唱歌?)
提问:夜莺这么美妙的歌声,会请一寸虫来量什么呢?(眼睛、身体、嘴巴……)
2.继续故事:夜莺要请一寸虫来量它的歌声。
提问: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帮一寸虫想想夜莺的歌声该怎么量?
幼:歌能唱多远,就量多远;量夜莺的喉咙……
师:一边唱,一边量,量到声音没有为止。
3.故事小结:(借助PPT)一寸虫听着歌声,一寸又一寸,歌声听不见的时候,一寸虫就逃走了……
六、情感迁移,延伸活动。
1.提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如果送你一寸虫,你会让它帮你量什么?
量手指;(回应:手指很修长,可能会成为钢琴家)
量嘴巴;(回应:也许也能像夜莺,成为歌唱家)
量鼻子;(回应:翘翘的鼻子,是个漂亮的小姑娘)
2.师:现在把一寸虫分给你们老师,回教室后再去量一量,试一试吧。
10、《巧妙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关注力及思维能力。
2、体会数学思维的快乐,并从中掌握其中数学知识。
一、课始游戏
1、游戏
2、速算游戏
二、巧妙的数学问题
(一)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报酬
1、教师介绍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
这是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发明人。这位聪明的大臣的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用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2、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感悟“代数级增长”,衍生“几何级增长”
(二)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1、丹顶鹤“人”字飞行的奥秘
2、真正的数学天才——丹顶鹤
3、猫咪抱着睡觉的学问
(三)谁在说谎
1、介绍谁在说谎的故事
甲乙丙三人同时说了如下三句话
甲:乙在说谎 乙:丙在说谎 丙:甲和乙都在说谎。如果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是真话,可以根据这三句话判断谁说的是真话吗?为什么
2、学生分析推理谁在说谎,并全班交流
(四)哥德巴赫猜想
1、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2、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3、介绍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4、向学生提出希望
11、《鼓鼓和蛋蛋的梦想--10的分与合》
一、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认识10,掌握10的组成。
2.通过猜想 ,编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整理,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白板课件
2.小棒、圆片、课堂实践表格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现文字)森林里生活着一只叫鼓鼓的狼,每天早上鼓鼓像别的狼一样到草原去抓羊,但是鼓鼓却并不怎么喜欢抓羊。鼓鼓的梦想是闻着花香写自己喜欢的文章。
2.(课件出示蛋蛋)离森林不远的村子里生活着一个叫蛋蛋的少女,蛋蛋每天早上把羊群带到草原吃草,她不喜欢放羊,她的梦想是去遥远的国家旅行。有一天,鼓鼓和放羊的蛋蛋在草原相遇了,蛋蛋惊讶得一下子愣住了,站在那里好半天,趁着这当儿,鼓鼓迅速地数了下羊的只数。
问题:到底有多少只羊呢?我们一起和鼓鼓来数一数吧。
阅读:然后鼓鼓和蛋蛋约好第二天见面,然后回家了。
二、新授课:
师:第二天,鼓鼓和蛋蛋都到了草原上。
学生角色扮演:按照昨天的约定,我来拿10只羊了。
老师角色扮演:对不起,我可能搞错了,我的羊一共是10只,而这里的羊是5只和5只啊。
师:你能用你手里的小棒,摆一摆,数一数吗?
巡视。带领学生阅读:回到家鼓鼓心情很不好,它看到了小溪里的小石头。它两只手各拿5个小石头,然后把两堆合在一起,(课件操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5和5合起来就是10。鼓鼓心情好极了,终于能拿到羊了。
师:第二天,鼓鼓去见了蛋蛋。
音频:我拿羊来了,10只也好,5只和5只也好,都是一样的,都是10只。
音频:你真聪明!那可能我又弄错了吧。这羊是6只和4只。
师:果然,草原上6只和4只羊正香甜地睡着。
(预设)生:6只和4只也是10只。
(重复5和5的过程,但不让学生操作,直接让学生讲,然后学生在幻灯机下操作。最后,鼓鼓摆石头小结。)
设问激趣:你猜第二天鼓鼓能不能拿到羊?你能编一编第二天将要发生的故事吗?把你编的故事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课件)
音频:(出示鼓鼓和蛋蛋)把羊给我吧,5只和5只,6只和4只都是一样的,是10只!
音频:那又怎么样?今天是7只和3只。
鼓鼓决定第二天一定要拿到羊,所以他拿了很多小溪里的小石头回家。制作“合在一起是10的数”的表格,你们能跟它一起摆一摆,写一写吗?
小结:他整理的对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追问:他整理的好吗?(或者他整理出所有可能性了吗?或谁整理的更有序?)
有序展示
他整理的有序吗?你们来读一读,老师把它们写到黑板上。
(根据学生读的写到黑板上)
(课件出示鼓鼓摆的)鼓鼓摆得怎么样?我们一组一组看。(指着屏幕相应位置)这里他吧10分成了?
提问:既然他分出了所有可能,那他第二天一定能拿到羊了吧?!
叙述故事:第二天,鼓鼓把10的分成的表格递给了蛋蛋
音频:这里写着的数都是组成10的数,你可以把羊给我了。
音频:那怎么办呢?今天我带来的羊是。。。(生看着屏幕说出5 3 2,课件出示5 3 2 )
鼓鼓决定不要再抓羊了,他准备完成梦想,将10的分成的游戏制成书。
我们看看书里都有哪些游戏吧。
三、巩固练习:
1.游戏一:报数游戏
出示1--9的数字,我出1,你出?
课件出示两组,师报两组,再让生同桌自己玩。
2.游戏二:水果表示几?
出示水果:10的分成,10的加减,求未知数。
3.课件出示:鼓鼓和蛋蛋还编了一首好听的歌。
先组一组,读一读,学生再齐读。(这首歌就叫凑十歌,出现文字“凑十歌”)
再用小星星调,跟着唱。大家都会唱凑十歌了吗?
继续讲述故事:蛋蛋最后决定完成梦想,出国旅游,顺便把鼓鼓的书卖掉。
12、《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数学绘本《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
二、活动目标:
1、带领学生有顺序地阅读数学绘本,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找简单排列规律的方法。
2、积极参与排序活动,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和创造排列的各种模式。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成功感。
三、活动准备:
绘本《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PPT
当堂练习纸
四、教学重点:发现故事中的排序规律,积极地动脑、动手操作按规律排序。
教学难点:能自主的按规律进行排序。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绘本封面
(二)听故事,找规律
1、引入
2、道路
3、脚趾甲
4、找桥上卡片的规律
5、找到墙砖的规律(小组合作)
评价:你真厉害,解决了公主的一个大难题,咱们把掌声送给他。
过渡:在我们的帮助下,公主找到了这两块摆错的砖,用力的推开(课件),
6、大厅里的5样东西
(三)回顾规律,概括模式
(四)故事结尾
(五)延伸阅读
13、《汪汪的生日派对--8以内的加减》
一、活动目标:
1.在“汪汪过生日”的故事情境中复习巩固8以内的加减。
2.知道运用加减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
2.第一次合作操作:记号笔,水果大纸。第二次个人操作:铅笔,每人一份操作纸
3.学生知识经验:请柬、当天的日期,有过生日的经验。知道合起来,一共的时候要用加法,变少了要用减法。
一、导入:引出过生日。
师:小狗汪汪要过7岁生日,它的小主人丽丽要给它举办一个生日派对。于是他们开始写请柬了,什么是请柬?请柬上告诉我们什么呢?师:时间和地点都清楚了,那请谁来做客呢?小朋友猜猜看
师:要请几只小动物来作客呢?谁来列一个算式题表示?
师:请柬写好了,汪汪和丽丽把它们投进了信箱。
二、做蛋糕,买材料。
1、蛋糕的材料(加法)
师:睡了一个晚上终于汪汪的生日到了。这一天,丽丽起得特别早,她要给汪汪做世界上最好吃的生日蛋糕。做蛋糕要什么材料呢?我们来列算式算一算!
师:于是丽丽开始做蛋糕了,汪汪拿来了一盒鸡蛋,打开一看咦怎么样?只剩下几个?丽丽的蛋糕需要几个鸡蛋8,盒子里只有几个?那还需要几个?谁能用一个计算题表示?
2、超市打折(减法)
师:丽丽为了做蛋糕决定去趟超市。看超市在干什么?打折是什么意思?
师:看汪汪要买什么?听(录音:阿姨骨头冰激凌多少钱?原来5元,给你减3元吧)
师:那降价后冰激凌是多少钱呢?谁来用一道算式题表示?5-3=2,
师:我们来看看水果是怎么打折的?橘子原来是几元钱?8元。降了多少钱?现在是几元?
师:请你们小组合作,列算式题算一算三种水果的价格。
师:鸡蛋降价后是几元?3
师:东西都买好了,他们今天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来看看收据,多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来看看对不对,
三、举行生日派对。
师:等丽丽和汪汪回到家做好蛋糕,小伙伴们也到了。生日派对终于开始了,大家一起玩得很开心。汪汪收到了许多的礼物,于是他列了一张生日礼物统计表,看看,他收到了哪些礼物?骨头、洋娃娃、皮球。每样有多少呢?请你们帮忙列算式算一算,幼儿进行列表统计:展示,教师汇总
师:一起读一读,哪一个最有挑战?
小结:原来通过列表统计与计算,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汪汪收到礼物的品种和数量。
14、《都到我这里来-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结合绘本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二、活动过程
1、引入:
师:这是人迹罕至的丛林。每到夜晚,幽静的丛林里就传出悲切的声音。据说那是栎树树洞里的猫头鹰爷爷孤独的叫声。桃红色杜鹃花初放的一天。
师:还在睡觉的猫头鹰爷爷被树枝的摇动声惊醒,到底怎么回事?”爷爷慢慢睁开一只眼睛环顾四周,这时,有什么东西映入眼帘,是松鼠夫妇搬到这破旧的树洞来了。
2、解决问题1:
师:几天后,三只松鼠宝宝出生了。1、2、3!有三只呢!”蠕动着的松鼠宝宝真可爱。猫头鹰爷爷装作没看见,其实他正慈祥地望着这几只行动缓慢的宝宝呢。
师:一天,传来了黄鹂清脆的声音。黄鹂夫妇要叼树枝盖他们小巧玲珑的房子。不久,黄鹂家里也添了宝宝。“1、2!这次正好两只。”
师:3 只松鼠宝宝加上2 只黄鹂宝宝,一共有几只呢?
猫头鹰爷爷的嘴角露出了笑容。
师:3只松鼠宝宝和2 只黄鹂宝宝。5只宝宝在栎树上尽情玩耍。猫头鹰爷爷每当听到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就探出头来。本来猫头鹰爷爷白天要睡觉的,为了看这些小家伙,爷爷都不困了。
3、解决问题2:
师:第二天,猫头鹰爷爷刚要睡觉,眯着眼睛向下看时,竟然看到了狸猫的宝宝。
“1、2、3、4、5!还不少呢,有5 只。”
师:猫头鹰爷爷非常高兴。松鼠宝宝和黄鹂宝宝共5只,再加上5只狸猫宝宝, 一共有几只呢?6、7、8、9、10!一共10 只!”
4、解决问题3:
师:一天,下了很大的雨,栎树下狸猫的洞被冲垮了。狸猫宝宝必须去寻找新家。猫头鹰爷爷非常舍不得。
师:还剩下几只小动物呢?
师:那之后,獾一家子搬来狸猫的洞穴里住了。獾一家有3只宝宝。
师:那这时候一共有几只宝宝了?
师:虽然没有狸猫宝宝在的时候多,但是也增加到了8只。猫头鹰爷爷的脸上又露出了微笑。
5、解决问题4:
师:可是,一天,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凶恶的黄鼠狼趁妈妈们不在,眨眼的工夫袭击了宝宝们的小家。叼走了一只松鼠宝宝和一只黄鹂宝宝。大吃一惊的猫头鹰爷爷扑腾着翅膀盘旋在栎树周围。“黄鼠狼,你这个坏家伙,竟然叼走了两只宝宝!这都怪我,要是我好好照顾他们的话……”
师:“8 只中减去2 只,现在只剩几只了?” 猫头鹰爷爷觉得这是自己的错,非常伤心。
师:几天后,栎树枝又剧烈晃动。猫头鹰爷爷这回伸出锋利的爪子,飞出洞口。可是,这次不是黄鼠狼,而是可爱的栗鼠。1、2、3、4!一共4 只。
师:太好了,这时候又有几只宝宝了?
师:又变成10只啦!”太好了。
师:时间过得很快,丛林里吹起了凉风。松鼠要找冬眠的地方,黄鹂也要去温暖的地方过冬。猫头鹰爷爷痴痴地坐在岩石上望着跟随父母离开的宝宝们,直到宝宝们走出了爷爷的视线。离开了3只,心里空荡荡的。”
师:不久栗鼠也离开了,栗鼠宝宝一离开,丛林里顿时变得更寂静了。“7只减去4 只,剩下3 只。这些小家伙不用多久也都会离开。”猫头鹰爷爷紧紧地拥抱剩下的3 只獾宝宝。爷爷的样子看起来很伤心。
师:最终连獾宝宝也离开了栎树。猫头鹰爷爷非常舍不得它们,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明年我们再来!”直到听完獾宝宝的最后告别,爷爷才回到栎树洞里。
师:然后,爷爷进入了深深的梦乡。爷爷睡着的表情可真幸福。可能他正做着明年春天与宝宝们相见的梦吧。
15、世界上最帅的猪 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绘本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在听听看看讲讲中学习多种数数的方法。
2.体验多种数数方法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PPT、绘本、幼儿操作图片
三、活动步骤:
1.引发兴趣。
今天夏老师要考考你们,你觉得什么叫“帅”?你觉得谁是你见过的最帅的人?出示幻灯片图一——数数先生。告诉幼儿它是世界上最帅的猪。
2.基本部分。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世界上最帅的猪》。数数先生怎么会成为世界上最帅的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听他的故事。
(2)逐步引导幼儿观看画面,讲述故事内容。
A:选婿。
“谁会成为世界上最帅的猪呢?”
国王的问话一出,全场的猪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吃得最多的猪就是世界上最帅的猪!”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那好就选吃得最多的猪作为公主的新郎。
B:竞争
国王的号令一发出,于是,猪们就开始角逐谁吃得最多。
重点带领幼儿数一数猪猪们吃了多少苹果。
C:营救
(1)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呢?
看幻灯,你看到什么了?
(2)了解公主如何被抓。
(3)在提问中了解数数先生如何智救公主和猪猪
(4)带领幼儿以集体和个别重点练习不同数数方法。
D:结局
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呢?——
幼儿个别回答。
3.结束部分
(1)为什么数数先生被猪猪们称为世界上最帅的猪?
(2)你觉得什么叫“帅”?出示幻灯片,了解一些“帅气”的人,了解不同优秀的品质同样都是“帅气”的人。
(3)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图片上的物体数量。
16、绘本《谁藏起来了》
一、活动目标:
1、根据动物的局部特征及简单的推理进行大胆猜测,发展观察思考能力。
2、在游戏中快乐观察、快乐记忆。
活动准备:PPT、动物图片
二、活动过程:
一、引题:动物的家 ,说说住着哪些动物朋友?(观察动物外形)
二:动物玩捉迷藏(仔细记忆和发现动物的变化)
1、今天动物们玩起了捉迷藏。你们玩过捉迷藏吗?是怎么玩的?(调动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
2、谁藏起来了?(根据底板颜色和动物身体的颜色来判断)
3、这次是谁转过身去了?(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判断)
4、谁家的灯关掉了?(根据眼睛特征来判断)
小结:小朋友们都很棒,很快的就找出了躲藏的小动物(我们小朋友都很厉害,都找到了藏起来的小动物,我们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找到它们的,眼睛观察,对了,我们的眼睛真的很棒呢,接下来我们还要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能干,更会观察哦)
三、记忆小游戏:
师:大家玩了捉迷藏的游戏真开心,现在小动物们来到草地上玩游戏了,它们也玩的很开心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两个小动物玩游戏,谁不见了(教师边说边演示)
五个小动物玩游戏,谁不见了?(教师边说边演示)
大家一起玩游戏,谁不见了?(教师边说边演示)
小结:今天和小动物一起玩游戏真开心,我们的眼睛很能干,会观察小动物的特点,我们总是能把它们找出来。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也要用眼睛仔细的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东西了。
17、避开恶猫的方法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统计不同意见的方法,并学习用图表记录。
2、知道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方法来解决问题。
3、引导面对危险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学习7以内的序数。探索统计不同意见的方法,并学习用图表记录。
难点:知道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方法来解决问题。
准备:1、PPT《避开恶猫的方法》。
2、每组15只老鼠、每组一个自制立体柱形图,学生人手一张图表,若干红枣。
二、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并出示图片,引起兴趣
T: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名字叫《避开恶猫的方法》,15只老鼠外出回来,发现仓库里乱七八糟,看这里,有张奇怪的字条,上面 写着:胆小鬼,你们好啊!我是农场主的猫。喵!今天这个就算我的自我介绍了,下次见面时我会饱餐一顿!明白吗?
T:猫要饱餐一顿,你们知道它要吃谁吗?
T:老鼠愿意吗?
T:那它们会怎么办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T :那我们看看老鼠们是怎样选择的。
T:要不我们来站队吧,(出示教具图表,锁头和羽毛)锁头代表重的东西,羽毛代表轻的东西,同意挂重东西的老鼠站在锁头这边,同意挂轻东西的老鼠站在羽毛这边。
T:看清楚15只老鼠选择的是什么物品,然后帮助它们站队。(发放教具给个别)
T:队伍站好了,你们观察一下发现哪边的队伍长?
T:同意挂重东西的有几只老鼠?
T:同意挂轻东西的有几只老鼠?
T:10比5大,数字大的这边队伍长,数字小的这边队伍短,那我们应该选择轻的还是重的呢?
总结: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决定给猫脖子上挂轻的东西!
T:请你们仔细观察,选择有味道的有几只老鼠?
T:选择有味道的有一只老鼠,所以垒1颗红枣。
T:请你们仔细观察,选择闪闪发光的有几只老鼠?
T:选择闪闪发光的有5只老鼠,所以垒5颗红枣。
T:那么选择有声响的有几只老鼠?现在请小朋友们试试看。
(师:讲述绘本故事,引导观察图片细节。
幼:认真倾听老师的故事,仔细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分组操作
T:你们说说看在摞红枣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情况?
T:我们来看看老鼠们有没有垒成功?老鼠们真厉害,它们也是好不容易才将红枣垒高,请你们仔细观察,有声响的瓶子前垒了几颗红枣?
T:选择有味道的有1只老鼠,选择闪闪发光的有5只老鼠,选择有声音的有9只老鼠,哪边红枣最多?
T:9是最大的,1是最小的,数字最大的这边红枣垒的最高,数字最小的这边红枣垒的最矮。那我们应该选择有味道的、闪闪发光的还是有声响的?
T: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结: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挂有声响的东西。
T:现在决定挂哪一种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就可以了。非常吵闹的闹钟怎么样,太吵了,挂了铃铛正合适,15只老鼠准备再次垒红枣。小朋友们刚刚说这个方法不好,那你们能想一个更好的方法吗?
T:老鼠们想了一个方法,用画圆圈的方法来代替红枣。
T:(出示PPT)每位小朋友有一张图表,看清楚有几只老鼠选择铃铛,就在铃铛的图表下边画圆圈,从下往上记录,有一只老鼠选择铃铛就画一个圆圈,一个格子画一个圆圈。有2只老鼠选择铃铛,就在第一个圆圈上面再画一个圆圈,要一个圆圈挨着一个圆圈,有几只老鼠选择闹钟,然后用笔在对应的闹钟下面画圆圈,看清楚15只老鼠选择的是什么物品。我们来试试看吧,自己完成好将图表交给老师。
师:结合绘本内容引导开展分组活动。
三.操作
T:我们来看看老鼠们完成的图表,选择铃铛的有几只老鼠?我们来数数看。
T:那应该画几个圆圈,老鼠记录的对不对
T:我们来数数看。选择闹钟有几只老鼠?
T:那应该画几个圆圈,老鼠记录的对不对?黑板上是小朋友们帮老鼠记录的图表,有的小朋友记录错了,没关系,等下课老师把图表放区角里,你们再重新记录。
T:哪边的圆圈多?
T:10比5大,数字大的这边圆圈最高,数字小的这边圆圈最矮,那我们应该选择挂铃铛还是闹钟?
T: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结: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挂当啷当啷的铃铛。
T:那么谁来给猫挂上铃铛呢?这次15只老鼠统一了意见,让女主人给猫挂上。接下来决定什么时候把铃铛放进去,趁中午邮差大叔按门铃时放进去,清早送牛奶的叔叔来的时候还是大半夜都睡着的时候。
T:这是柱形图表,一侧是调查对象,一侧是数字,你们看出来最后决定什么时候把铃铛放进去?
T: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总结:我们可以看柱形的高度,高的就代表选择这个意见的老鼠多,我们也可以看左侧的数字,数字2代表2只老鼠,数字4代表4只老鼠,数字9代表9只老鼠,9是最大的,2是最小的。
T: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总结: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最后决定趁中午邮差大叔按门铃时放去。
T:重要的是把铃铛放哪,放在猫的餐盘里还是轻轻放在门口。现在我们的老鼠们想先听听小朋友们的意见,每组有一个立体柱形图(出示教具)你赞同哪种意见就将你手中的红枣穿到对应的木棍上。
T:我们来看看每组小朋友们的意见
T:我们看看老鼠们最后是怎么决定的。15只老鼠配合默契,最后定在邮差大叔按门铃的中午,悄悄放在门前就走,老鼠们弄来个铃铛并精心包装起来,第二天中午,门铃响起,女主人一开门看到了脚旁边的礼盒,女主人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从那天开始,老鼠们一听到当啷当啷的响声就藏到院子里、田野里,就这样,15只老鼠欣喜若狂,顿顿饱餐度过了冬天。
总结:老鼠们虽然没有猫强壮,但是它们用机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战胜了猫。如果以后你们遇到坏人时,和坏人硬碰硬行不行,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和老鼠一样聪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战胜坏人。
18、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 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在看看、做做中尝试按数群整5数数,并能说出总数。
2.乐于参加数数活动,
3.能大胆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了解人类数数的历史,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体验数数的乐趣,感受数字计数法的快捷和方便。
数字导入——回忆绘本、交流方法(出示绘本中的图片)——提供材料、不同方法数数(手+竖,指节)——分组对抗、体验方便——总结(现代人是多么的聪明,但是没有古人的引路我们现在的数数也就不能发展起来的道理。)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游戏“我能数到几”。
师:我知道,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很会数数,那谁来告诉我,你最多能数到几。
师:那我说一个数字,你们接着往下数四个数。听清楚哦!一定要按要求数,不多不少接下去数四个数。
(二)、简单计数。
师: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呢?我们现在都是用数字数数的,可是在很早很早以前,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点击封面ppt1)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这本书一起来探讨“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
师:(ppt2)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猜猜他们是怎么数老鹰、人、树和羊的数量的?
师:原来他们就是用身体来数数的,那我们就来猜一猜:老鹰、人、树和羊的数量。
师:他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耳朵来数数,(ppt3)还有就是用手和脚数数。用手和脚是怎么数数的呢?请你们认真地看看这一块,猜猜他们怎么知道鱼,牛的数量的呢?()原来一只手代表5,一条竖杠代表1,所以就是15条鱼,12头牛。那用脚怎么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学生操作:分为队和现代队。
师:过去的人们也可以用手指节数数。(ppt)集体跟着幻灯片,练习:张开右手,弯曲大拇指,从食指开始一节一节数。
师:还可以用上身来数数。从右手的大拇指开始绕着上身数一圈。(集体跟着老师一起练习。)
师:但是要数的东西很多的时候,用身体数数是很困难的。那么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幼儿发散思维。)原来就是使用工具!用石头和木棍来数数。按照要数的事物的数量摆好石头或木棍。
师:但是要数的东西再增加的时候,用工具也不方便了。所以……就产生了数字!最初的数字长得像我们的身体、像石头、像木棍。
学习按5分群计数。
师:(ppt)多亏了这些数字,再大的数人们也能轻松地数了。但是没有比这更方便的方法吗?(请幼儿讲述)
师:“猴子捞月”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过,你们知道有多少只猴子一起捞月亮的吗?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数的快。(ppt)
引导学生说出总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出来的。(如:我是一个一个数的;我是先数先来的5只,再接着数后面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数的更快呢?引导幼儿用5个一数或10个一数的方法数出总数。教师依次出示学具“猴子捞月”若干组,引导幼儿用最快的方法说出总数。
师:过去的人们也是成倍的数。一只手是5,然后成倍数。(ppt)
(三)、分组活动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不同的物品,我们来分组比赛吧。
1.数花生。5个5个地数或10个10个地数花生,记录总数。
2.数手指。完成操作册作业。
3.数珠子。10个10个地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珠子的总数。
(四)、交流小结,收拾物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