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课程纲要
《诗词欣赏》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 诗香润少年 | 设计者 | 陈静琪(薛家实验小学) | ||
适用 年级 | 五年级 | 总课时 | 16课时 | 课程 类型 | 文学鉴赏 |
课程简介(200字内) | 中国古典诗歌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至今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本课程旨在通过丰富的诵读活动,特色作业设计,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累大量的经典诗词,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 ||||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我的诗篇。他们以最精炼、最优美、最讲究的语言,展示着圣贤先哲们的非凡智慧,抒发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他们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世界文学殿堂里璀璨夺目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历经千年不断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和魂。目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力求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筑牢文化基础。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或缺,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更要有具体学科相结合。 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增加引发教学思考。目前的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选篇,在日积月累和语文园地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教学。国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日益丰富的古诗词需要,引起教学上的重视,更需要一些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语文学习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学生只有在各种优秀文学作品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才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提升内在精神追求。经典古诗词中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关键性作用,以古诗词教学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能不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民俗等,在思想上体悟。 综合上述原因,学校开设了诗文欣赏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诵读以唐诗宋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丰厚积淀,树立文化自信。 | ||||
课程 目标
| 本课程学习之后,相信你能够: 1.通过吟诵诗词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诗文鉴赏的基础上,注重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感受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3.通过读诗,走进诗人的故事。通过图文声画,全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升语文素养。 | ||||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 本课程按四个单元展开。 课时1:分享课程学习的任务和要求,自我介绍。 单元一 遇见苏东坡 课时2:观看苏东坡纪录片,合作阅读《苏东坡传》相关内容,交流观看阅读感受。 课时3:多媒体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在各领域的成就。学习鉴赏其诗词作品。要求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 课时4:创造性地再读苏东坡。学生结合所学,分组自主探究,诗配画,编辑苏轼诗集,学唱《明月几时有》,绘制苏东坡行走路线,研究东坡美食,创作苏东坡的朋友圈。 单元二 伟大的记者——杜甫 课时5:多媒体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在各领域的成就。学习鉴赏其诗词作品。要求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 课时6:分类整理杜甫的诗作,可按时间或者题材,编辑诗集。或制作文创产品,书签、扇子、书法作品等。 课时7:阅读《杜甫传》,写一封信给千年前的杜甫。 课时8:诗词交流会,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小组合作探究。 单元三 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课时9:多媒体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在各领域的成就。感受其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课时10:学习鉴赏其诗词作品。感受其诗词中的用典艺术。 课时11:出示多媒体资源,学生通过搬家讲坛深入了解辛弃疾的一生。 课时12:拓展学习,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辛弃疾不同诗作中的情感内涵。 单元四 千古才女之李清照 课时13:多媒体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在各领域的成就。要求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 课时14:学习鉴赏其诗词作品。感受其前期后期宋词创作风格的不同。 课时15:自主探究讨论:假如古人有朋友圈……不同时期的李清照会在诗友圈发点什么? 课时16:结合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李清照的一生。天生才气,少女情怀,千古佳话,幸福的忧伤。悲愤苦难,物是人非。亡夫亡国。凄寒诗意。 | ||||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 l 体验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课堂表现、进步程度以及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等方面评出等第。 l 重视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对诗词情感的鉴赏分析,在多种的活动形式中获得感悟体验,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结合。重视过程中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改进。在活动中增设诗文欣赏、诗集编辑、诗配画等活动的栏目,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备 注 | 生活资源的收集,文学作品的欣赏,综合评价的方法,精心的组织与有效的活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