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式
浅谈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式
牟小青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创新劳动教育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全面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 以种植活动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品牌项目无土栽培活动为契机,让学生通过这种特殊的栽培方式促使我们把学校作为推广这一清洁鲜嫩,高营养,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本着废品利用节约资源的原则进行这一活动,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能够丰富本地区蔬菜品种,提高农民的经济利益。
并且学校还有一块专属小农场,让学生创设本班的小菜园、小果园种植蔬菜、水果。学生轮值播种、除草、浇水、施肥等。如,以种植“各类瓜”为主,通过对瓜类农作物的种植观察,认知了解瓜类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对环境的感恩,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劳动创造美,感受劳动价值。
学校可以利用种植基地,开展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落叶堆肥,探究水培与土培各自己的优劣势。学生在实践、观察和尝试等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劳动技能,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 以节气美食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节气里有科学、节气里有文化。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感知四季变化,也可以在节气变化里寻找食育科学的神奇与有趣。
学校围绕本校“食育”课程要求,以节气里的“食育”科学来制定课程内容。不同的节气吃什么?为什么这样吃?带着这样的研究走进节气里的“食育”科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也能够在这样的课程中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实践能力。如,清明节到来前,让学生利用去了解清明美食,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和采访等方式了解青团的由来和作用,及青团做法,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准备制作青团的材料,利用劳动教育课以小组形式做传统的青团、做创意的青团,最后品尝投票,选出最佳小组。
节气里的“食育”科学是让学生感受自食其力所带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立足本土,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
以食育传承本土传统文化。节气里的“食育”科学课程以“食育"节气”等传统文化为载体,教师应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在培养学生科学饮食习惯和文明餐桌礼仪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以食育促进五育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食育为出发点,延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审美情趣、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等,促进“五育”融合。以食育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引导其与子女建立多种场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与24节气相结合,研究节气地方美食,从而创编《常州节气美食》。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本土的节气美食,另一方面更是让孩子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三、以家政劳动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家政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掌握独立生存的基本能力。学校开设“智慧厨房”,配上家务劳动常用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家政劳动技能的培训,如,包饺子、钉钮扣等家政技能,学习制作简单菜肴,体验家务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又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打结的地方,即使是小学生,也要经常跟绳结打交道,如,系红领巾、系鞋带、系衣服上的装饰带等等。现在很多小学生,连系鞋带、物品上打个结都不会。教师利用劳动教育课,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打绳结方法,如,八字结 、绳结、平结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审美能力。
学校还可以结合各年级家政劳动的要求,在班级里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小厨神”“巧手叠衣”等家务技能比赛,让学生展示技能,激发参与家政劳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以传承技艺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野中去构建和设计劳动教育的主题,如编织、刺绣、刻纸、家乡传统美食,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结合元宵节,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并用过年时的利是封制作灯笼,猜灯谜。 端午节先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相关习俗、传说,再学习粽子的包法、煮法、吃法。
再如,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迎接二十的召开,六年级的孩子们开展“喜迎二十大,童心刻祝福”的活动。将劳动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校本课程“非遗刻纸”相结合,活动中,老师向孩子们普及了刻纸艺术,讲解了刻刀和刻板的使用方法。刻纸是中华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刻纸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校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在校内开展了刻纸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一把刻刀,一张刻板,刻出的不仅是细腻秀美,更是中国灿烂的文化。
学生在制作实践中了解民俗民风,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学校可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如组织校外公益劳动,让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清理乱张贴与卫生死角,到敬老院敬老爱老等系列活动,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劳动技术服务社会,如,中秋节,社区开展花灯展览活动,教师组织孩子当志愿者做花灯;到敬老院探访老人,学生亲自做点心、丝网花等小礼物送给老人。“世界环境日”,学生做环保书签、环保袋,上面写上环保标语,走进社会宣传环保。元宵节,在镇团委、少代会的组织下,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环保灯笼装饰人行道的树木,营造节日的氛围。
学生利用志愿活动,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周围的环境,服务身边的居民,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创新操作体系,从多种途径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归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