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的前世今生”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浅谈“纸的前世今生”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王翔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要求做了具体规定。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还要促进学生体验劳动过程、创新劳动方式方法,培养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校积极探索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纸的前世今生”课程的开发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在探究中提升技能,在劳动中塑造品德。
一、“纸的前世今生”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依托节点活动,明确主题
“纸的前世今生”主题劳动课程缘于我校启动了主题为“读史越千年,明智育善真”的读书节活动,二年级选择了绘本系列《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一共8册),选择了其中的一册《四大发明》作为重点阅读书目。这本书以漫画的形式展现,高度还原历史场景,用童趣手绘为学生呈现千年古人的劳动智慧,深受学生喜爱。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史。书中的那些发明故事对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借此机会开展劳动教育,设计了造纸有“术”,“活”字印刷,指南有“针”,火药很“火”四个活动。在阅读与探究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习惯、技能、品质等。
(二)把握资源整合,双向赋能
除了有书籍里知识汲取,目前互联网上有许多相应的科普视频资源讲解,如李子柒的四大发明系列等,这更方便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劳动欲。
薛家镇上有临平书院、华夏艺博园等好的实践基地,期间经常会有书画展示活动,体验非遗公益课活动等,这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同时学生的作品成果也可以借此平台展示宣传,这样校内校外的联结,将教育的价值达到效果最大化。
二、“纸的前世今生”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课程目标
1.通过阅读绘本类历史书籍,在文字与图片中感受经典魅力,激扬爱国情怀。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纸的发展史以及造纸术的历史价值。
2.通过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总,初步实现小队的建设。
3.通过围绕“纸的前世今生”这一主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
(二)课程框架
本课程主要分为两项任务,即探寻“纸的前世”和“纸的今生”,具体活动如下。
纸的前世 | 纸的今生 | ||||
说纸 | 猜纸 | 造纸 | 观纸 | 巧手创作 | 变废为宝 |
活动一“说纸”,目的在引导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史。通过阅读绘本,观看视频,欣赏图片等方式,了解造纸术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耀眼明珠。开展“今天你用纸了吗?”的活动,鼓励学生统计一天中自己、同伴和家人用了哪些纸以及纸的数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纸的紧密联系。最后留下思考“如果世界没有纸,将会怎样”。
活动二“猜纸”,目的在帮助学生制定造纸计划。根据搜集到的知识,开展课本剧表演,分小组扮演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介绍“蔡侯纸”,这样学生对造纸的过程(制浆—抄纸—压干—揭纸)有了更深的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造纸的分工计划,每位同学都有序参与到造纸过程中。
活动三“造纸”,目的在带领学生亲历造纸过程。通过小组合作造纸,老师进行巡视指导。在过程中,提出“如果想要将纸加工成彩色的,有什么方法”“花草纸是怎么制成的”等问题,不断鼓励学生创想,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实验验证。这样的造纸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活动,更有创造性的思考和验证,体验造纸技术的科学性,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四“观纸”,目的在展示学生造纸成品。通过开展工艺成果发布会,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担任讲解员,讲解造纸的过程,体会纸的来之不易。
活动五“巧手创作”。利用美术课或课后服务等时间,用彩笔在亲手制作的纸上配诗作画,或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个性化创作。
活动六“变废为宝”。为了使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节约用纸、重新利用废弃物的环保意识,我们在课外开展了“制作再生纸”的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纸的方法。
(三)课程评价
本课程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是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劳动的价值观。
1.指导和跟进:过程性评价
在活动中合理利用评价表,提倡采用“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方法,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设置自评、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根据评价表中的评价等级评选出优秀活动个人。
2.总结和分享:阶段性评价
本课程结束后,召开以年级为单位的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由各班级小组代表进行活动总结和汇报,然后由师生进行投票评选出年级优秀活动小组。
3.拓展和深化:延续性评价
活动的辐射面还可以更广,学校推选“劳动小主播”,通过信息化平台,如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由小主播来分享、展示劳动收获与体验。观众聆听小主播分享后,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点赞和互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这种评价方式既能多角度、立体地呈现学生在劳动中的成长过程,又能促进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呈螺旋递进式发展。
高尔基说:“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可见,追根溯源,探寻奥秘,获得规律,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再次改造,是多么重要。
劳动砺心智,实践助成长。在课程中,我们注重“项目式+体验式”学习主题的设计,优化劳动教育路径,是为学生提供“做中学”“学中思”,实现知行合一,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劳动创造者的重要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