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

作者:贺维娜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2-11-25

家校社合力,共绘劳育蓝图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

张丹

    双减大背景下,要求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社会各界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劳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以家校社合作为主要视角,探究“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双减”政策下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了每星期至少要有1个课时的劳动课时间。根据新课程标准,劳动课的教学内容可划分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

生活劳动主要有:清洁卫生、整理和收纳、烹饪和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和保养;生产劳动以耕作为主,包括种菜、浇水、除草、施肥等,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农业技术教育,再到劳动场所进行实际操作;服务劳动主要是做一些公益劳动、义工,比如给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与孤寡老人聊聊天等。这些都体现了“双减”政策下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而且,在开展小学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重视学生的行为,还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注意劳动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注意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的科学性。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很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可能由某一流程直接得出,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往,教师是衡量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这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长期下去,会使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综合素质下降。所以,在当前的劳动和综合实践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正与“双减”政策关于“减负不减质”的口号不谋而合。

(二)利于培养学生品格,关注社会热点

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学习。社会是一所学校,教育必须依赖于社会,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通过亲身体验发现和反思热点、想出对策去解决难点问题。在开发综合课程资源时,应注重学校劳动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综合实践为基础,扩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范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比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设置“垃圾分类,你我同行”的劳动教育实例。在暑期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小学生“家庭作业”网络展示平台,开展“我是居家抗疫小标兵”“挑战自制口罩”“劳动最光荣”等劳动实践教育案例。

总之,社会热点事件是探索劳动教育资源的重要参考方向,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劳动教育资源如流水般源源不绝。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家庭方面:树立榜样激发学生以劳树德

家庭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根本,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出发点。现实生活中,家庭劳动教育往往被文化知识所取代,导致了家庭劳动观念的淡化。学校和社会应该大力提倡,鼓励更多的家庭改变教育方式,从小事着手,承担适当的家务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培养与工匠精神相符的持之以恒、严谨细致的个性品质。通过简单的家务活,可以使学生承担起责任,并把责任、严谨的精神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热爱劳动是劳动教育的灵魂,是家庭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本质所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一般内容为活动策划、技能指导、实践实践、总结交流等,并与普通技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统筹安排。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边缘化倾向,开设“家校共育”培训课程可以有效地强化父母、学校对其的关注,使双在孩子劳动教育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设计中,除了校内必修课外,家政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家政课可以让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劳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日本和德国等国已经开始开办家庭教育,他们不但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实践劳动,还要在家庭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由于国内的劳动教育不象国外那么普及,劳动教育更注重“知行合一”,家庭、学校、家政等劳动教育项目的开设,有利于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

(二)学校方面:开展教育引导学生以劳增智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无形的的教育方法。在学校,充分融合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新时期的工匠精神,能够使学生与学校的教育产生共鸣,增强教育效果。高质量的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中获得无限的知识资源,因此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教育若脱离现实是没有用的,脱离现实的教育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与认可。因此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可以创造性链接“自然性劳动”的生活教育,让学生在体味自然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在综合实践的课程设计中,可以以一年四季的自然生长为活动节点,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校园里时时刻刻都洋溢着勃勃生机。比如:我校开展的“春之韵”蔬花保果植物施肥夏之语清除杂草套袋保果秋之获秋季采摘扦插嫁接冬之藏修剪枝叶果树维护等活动。

同时,我校的我是小厨师”、“开心农场”也成为了很多同学的梦想之地。在“开心农场”,有多种类型的蔬菜、水果,学生们悉心养护,便可获得收获体验。通过劳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农业技术,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感,懂得了快乐的人生是以勤劳为基础的。“开心农场”活动,具体来讲,可以分配一小片“责任田”,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劳动工作体验,老师可以将其按耕作时间分为几个小组,实行岗位轮换,每个班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网上新的帮助下,学会农作物的播种、培育和收获基本知识,并对农作物的变化进行记录。这种工作经历让同学们乐此不疲,不但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还学习了不少农时、农事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的辛苦与丰收。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中,链接“自然性劳动”的生活教育,能够通过对班级的精细管理和专业实习岗位的持续体验,让同学们能从日常工作中体会到工作的责任感。它是学生劳动观念、工作责任感、服务意识和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

同时,对劳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估过程中,教师要清楚地指出学生在工作和综合活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正确的改进方向,使其不断提高。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估,而忽视了活动的整个过程,使得教学评估太过单一,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诗意田园式的多元评价,要求教师能将自身角色置入劳动教育实施现场,设身处地地考虑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自然性体验。可以创造性加入种子评价,以学生的劳作为基础,依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构建一套循序渐进的、动态的评估系统,用以记录学生与种子的成长和发展。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每积极参与一次实践活动,都可以获得一张种子卡。学期期末进行种子、幼苗、大树、花朵、果实,十进制的等阶转换,一旦自己负责的种子出现了问题,就会有一颗种子被吞噬。目前,该评估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并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评估系统。

(三)社会方面:完善评价鼓励学生以劳为荣

社会上的社区、居委等应当在展览板上定期张贴劳动教育相关的海报,通过丰富的主题,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生活的一环,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创造了新的价值,并在生活中逐步加深劳动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例如根据党和国家的号召,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在发放垃圾分类小册子、介绍垃圾分类、正确投放垃圾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了分类、正确投放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基本的垃圾分类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垃圾分类”宣传,提高辖区学生对“绿色、低碳、环保”的认识,促进了更多的学生将垃圾分类理念代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所以社会相关部门做好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培养劳动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社会要在劳动人民中形成尊重劳模、崇尚劳动、培育工匠的良好氛围,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成为劳动人民中的耀眼人物。加强对劳动和工匠精神的宣传,使劳动和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尊重,为培养劳动和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把劳动教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场所,必须在各个行业建立起产教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结论

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中,学生不但掌握多种劳动技能,还能获得劳动体验逐步提升主动从事劳动的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把自我劳动教育扩展到家庭、社会。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些父母对劳动教育的正面作用并不是很清楚,依然抱着大包大揽“怕孩子做不好”的观念,忽略了家庭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使他们丧失了充分发挥孩子的劳动能力的机会。因此,无论在家或上学,家长和老师都要主动地把劳动技能传授给子女,以增强其劳动能力。在学校,老师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带领学生们进行校园美化和清洁,使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同时也使他们了解到劳动是一种荣耀,劳动能够产生价值。在家里,家长要让孩子通过做家务获得简单的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孩子,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优良品质。通过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重渗透,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未来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展,可以从家校社共育入手,以顺应“五育”新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教师成果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