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劳动教育最好的“发生”
寻找劳动教育最好的“发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目前,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却一直是一个短板。提到“劳动”这个词,大部分人就会联想到“累”和“脏”,更何况是被几群大人护成“眼珠子”的孩子们呢?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我想,首先要寻找一个契机,也就是寻找到劳动教育最好的“发生”。劳动教育也属于教育,而大家都知道,教育不是趋同,而是基于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对待。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最好”学习方法的途径。劳动教育同样如此,唯有用心、用情、用慧去找到它最好的“发生”:
一、让劳动教育“发生”在趣味中
“伸伸手,抱一抱,弯弯腰”这是一首我针对低年级孩子“叠衣服”创编的“小口令”,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我跟着口令叠衣服的行为吸引住了,原来:“伸伸手”就是顺着袖子把衣服拉平;“抱一抱”就是把袖子向衣服胸口折叠;“弯弯腰”就是把衣服从腰部对折。简单的九个字,立刻让孩子学会了“叠衣服”,每到体育课前,孩子们脱下外套,总会一边说着口令一边按口令把衣服折叠好,再也不会把衣服脱下后随便一塞了,甚至,他们还在原有口令的基础上增加了“点点头”,理由是有的衣服带帽子……就这样,劳动教育就在孩子们快乐有趣的口令声中“发生”了,这个“发生”还具有“传染性”:有心的老师让自己班级的孩子把这个小口令“偷偷告诉”隔壁班级的好朋友,于是一个班级跟着一个班级,在口令声中都学会了叠衣服;有心的老师还让班级的孩子回家当一当“小老师”,教会爸爸妈妈根据小口令来整理衣物……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这样跟着小口令做简单的收纳整理类劳动是非常有趣的,所以我又带着她们一起创编整理书包、收拾课桌的小口令,小口令在孩子心中是一支充满快乐的歌曲,更是孩子们劳动时的“快乐号子”。
二、让劳动教育“发生”在诗意中
当春姑娘把最鲜活的绿色涂抹整个大地的时候,蒲公英中队的小伙伴们也收到了来自春天的礼物,一本闻名世界的儿童小说——《窗边的小豆豆》。带着好奇,带着向往,我们一起翻开扉页,扉页上有一个穿着短袖短裤,扎着两个冲天小辫子的小姑娘,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小豆豆”,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可爱。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吸引着全球的孩子们呢?孩子们逐渐在文字中找到了答案,并且真的像封腰上介绍的那样,越来越喜欢,每一段文字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没有一丝的不耐烦,有的是那会心的微笑,仿佛自己就是“小豆豆”的同学,仿佛自己也是坐在电车教室上课的,仿佛小林先生就是自己的校长……有一天,孩子们说:“我们也想尝尝带有‘山的味道 海的味道’的午餐!”当孩子们把这个想法告诉爸爸妈妈的时候,家长们也炸开了锅: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木耳炒虾仁吗?听到家长们的对话,孩子们不乐意了,觉得他们的想法实在“太狭隘”了,于是,《窗边的小豆豆》成为了每个家庭的“枕边书”……经过孩子和家长的讨论,各家终于商定了本周五“山的味道 海的味道”午餐内容。周四傍晚,孩子们拉着家长穿梭在菜市场,选购食材。周五一大早,孩子们一反往日赖床的习惯,早早起来准备自己的午餐,爸爸妈妈不放心,站在一边指点着自己的娃。终于,周五上午第三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了,孩子们迅速地打开自己的“饭盒”,对着自己的饭盒认真地欣赏了一番,然后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前后左右”,就这样,一场关于“山的味道 海的味道”的午餐在相互的讨论和介绍中开始了。“看看”、“闻闻”、“说说”……接下来当然应该是“尝尝”了,于是,我学着小林校长一声令下:“开动!”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筷子勺子伸向自己的饭盒,那一脸陶醉的样子,让我仿佛看到了44个“小豆豆”,这确实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我觉得自己也感受到了文中“小林校长”的快乐!
上面这一段话记录在我QQ空间的“说说”上,是记录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更是记录当时的心情。而且,从那一天开始,我们蒲公英中队把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五都定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日”,这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一天,每个月,孩子们总会提前设计好自己的午餐菜谱,还不忘记给自己设计的菜起一个很富诗意的名字,在“会餐日”的前一天,孩子们会自己上菜市场采购所需要的食材,到了“会餐日”,他们会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只为了能和书中的“小豆豆”一样,让生活充满诗意!
也许这个活动看起来不过是孩子们自己做了一顿午餐,还是给自己做的,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看得更深更远,这个活动远不止一餐饭那么简单,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自己去采购食材再到自己动手制作创意午餐,他们的内心也是在发生着变化的,虽然说,很大缘由是他们在“模仿”小豆豆,向往那种充满诗意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也通过这种方式在学习一种新技能——做午餐,甚至是创造性地在学习,没有丝毫对过程中的“劳作”产生抵触。
三、让劳动教育“发生”在体验中
还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每个班级都有“包干区”,但是现在的学校,除了教室,其他地方的卫生保洁基本都是“保洁阿姨”在做。于是,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对垃圾“视而不见”,甚至还会趁大家不注意时随手扔垃圾……校园的整洁与美丽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了。为了改变孩子们这样的想法,我们班级组织了为期一周的“校园保洁员”岗位体验:第一天是“跟岗”,跟着保洁阿姨一起劳动,了解劳动的时间和地点,甚至还有路线。第二天开始正式体验,每个小队都有自己的体验岗位,有打扫厕所的,有走廊拖地的,有擦拭书吧柜子的,还有打扫庭院里落叶的……第二天体验的感觉是——“真的很累”,这种感觉还仅仅是来自于自己感受。第三天,小队之间交换体验岗位,体验继续。这一天下来,有的小队已经逐步从自己的“累”慢慢触发到“保洁员阿姨”的“累”了。等到第五天,体验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已经不再记得自己的“累”了,在交流感受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保洁员阿姨的不容易:校园这么大,几千名孩子天天生活在校园里,保洁员阿姨为了我们能有一个整洁漂亮的校园环境,付出了多少的辛劳与汗水……作为校园的小主人,我们应该爱护校园环境,不能人为地制造垃圾,更应该“看到垃圾捡一捡,顺手送进垃圾箱”。
有了这样的一次深刻体验,孩子们对保洁员阿姨更加尊敬,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也懂得爱护了。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琐碎的例子。我们的教育生涯中,还有很多让“劳动教育”润物无声的创意。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者的我们,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创新,多一点路径,让孩子们能真正从内心接受劳动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