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六上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紧扣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这一课学习导语中的问题展开,感受奇迹的伟大,感悟老人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的精神。
一、开门见山
青山不老是个成语,引入出处和意思,让学生对题目有所了解。随后,明确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和这一单元的阅读策略。
二、感知奇迹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第4小节中描写奇迹的句子,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防护林带”和“林网”。抓数字感受这了不起的奇迹,并且教师再学生感知三千七百亩面积大时,补充了相应的数据,让学生更为震撼。
紧接着抛出问题,除了这句话,作者还花了很多笔墨具体描写奇迹,学生便能关注到第1、5小节相关句子,让学生读句子,想画面,从而感受小院之美,山沟中树的坚韧顽强,这也是老人创造的奇迹的具体场景。
三、感受艰辛
老人创造的这一切,之所以是奇迹,还与这里的环境有关。
在聚焦大环境时,让学生理解肆虐和盘踞的意思,借风沙覆盖范围之大及县志记载内容感知西伯利亚风之大,并借相关资料补充,让孩子感知晋西北环境之恶劣,更好地来理解肆虐和盘踞的意思。
在聚焦小环境时,抓关键字词感知老人生活的孤独、单调与艰辛。而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人依然选择不走。通过情境对话,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老人之所以不走,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有这样的宏伟设想,还有这样的毕生追求。
四、感颂精神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作者的感受,引导他们抓住“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在交流文章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时,再引入视频,让学生结合文章和视频内容谈感受,不仅你能感受人物精神的可贵,更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延续下去。所以在作业设计时,也是让学生去认识更多的植树英雄,写一份与保护环境有关的调查报告,其实都是希望能引起学生共鸣,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传承老人的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