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于露 《古诗新唱》校本课课程纲要
《古诗新唱》课程纲要
【课程背景】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经典古诗文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生活中,孩子们总愿意显示谁背的古诗多,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在课堂上,孩子们最期待的是老师让大家一起背诵古诗,这往往成为孩子们表演的平台.....同时,唱歌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也有不少歌曲采用古代诗词作为歌词。但在现在的音乐教材中却很少出现这些古诗词。讲诵读和吟唱相结合,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生动、更加轻松地学习中国的古诗词。
【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教育,使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毅力。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经典、人人学经典、人人读经典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经典阅读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唱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16讲,具体内容如下:
第1讲:《江南》(1课时),具体包括:学生了解《江南》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2讲:《画菊》(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画菊》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3讲:《山村咏怀》(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山村咏怀》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4讲:《草》(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草》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5讲:《静夜思》(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静夜思》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6讲:《苔》(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苔》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7讲:《明日歌》(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明日歌》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8讲:《春晓》(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了解《春晓》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9讲:《咏鹅》(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咏鹅》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0讲:《咏华山》(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咏华山》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1讲:《悯农》(其二)(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了解《悯农》(其二)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2讲:《悯农》(其一)(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悯农》(其一)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3讲:《相思》(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相思》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4讲:《登幽州台歌》(1课时),具体包括: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5讲:《古朗月行》(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古朗月行》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6讲:《元日》(1课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了解《元日》诗意,并且可以歌唱这首诗。
第17讲:汇报演出彩排
【课程实施】
任课老师:于露
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
教学场地:一20班教室
教学工具和手段:自编教材,互联网,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等
适用对象:对古诗新唱活动有兴趣的学生
组织形式:共44人,每组4—8人,下分2—4人为二级组
实施安排:
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尝试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古诗文特色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
1、熟读成诵。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唱、奏诗文,陶冶审美情趣。为古诗文填写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悠扬委婉的乐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文的意韵,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
3、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够培养和彰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分别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考评分“平时考核”和“期末综合评定”两步:平时考核内容为出勤情况、提问检测、作业情况、个体创作;期末综合评定内容为基础知识考核、专题创作等。
2、考评按照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后形成综合评定等级。其中,自评权重为20%,互评权重为30%,指导教师评价权重为50%。
3、学生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与待合格四级。80分及以上为优秀,70分—80分为良好,60—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合格。
4、《古诗新唱》学习评价表
评 价 指 标 | 分值 | 评 价 | ||||
自 评 (20%) | 互 评 (30%) | 指导教师评价 (50%) | 综合 评价 | |||
平时
40% | 出 勤 情 况 | 10 | ||||
提 问 检 测 | 10 | |||||
作 业 情 况 | 10 | |||||
个 体 创 作 | 10 | |||||
期末 评定 60% | 基础知识考核 | 20 | ||||
专 题 创 作 | 4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