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李丹丹)《数学思维训练》(课程纲要)

作者:李丹丹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3-02-10

六年级数学思维训练1》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数学思维训练

设计者

李丹丹

适用

年级

年级

总课时

17课时

课程

类型

思维训练类

课程简介(200字内)

《小学年级数学思维训练》对学生有着长远的实验价值,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一方面紧扣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学生升学的需要。针对提高性的数学课外活动的需要。着重从解题方法,解题技艺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受益终生。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专题的系统学习,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最好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先进方法的阶段。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根据知识结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了故事性很强的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做一做四个模块。作为数学学科爱好者,做到“法”而有“向”“研”而有“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益,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彰显数学文化的美丽和其独具的魅力。

 

课程

目标

 

1、实践和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基本而又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3、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课时1:和差问题。使学生掌握和差问题解题方法,会根据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课时2:平均数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能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

课时3:定义新运算(1.能理解新运算的规则,并能遵循规则,将相应数值代入新定义的式子。能确定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定义新运算的结果,能根据计算结果初步判断该运算是否具有运算律。能正确理解新运算的规则能正确代入。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相应的方程。

课时4:定义新运算(2).能理解新运算的规则,并能遵循规则,将相应数值代入新定义的式子。能确定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定义新运算的结果,能根据计算结果初步判断该运算是否具有运算律。能正确理解新运算的规则能正确代入。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相应的方程。

课时5:相遇问题.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根据物体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应的数学实际问题。

课时6:几何中的计数问题(1).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包括:数线段、数角、数长方形、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综合图形等.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7: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2).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包括:数线段、数角、数长方形、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综合图形等.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8:面积计算(1.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各种平面图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把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及它们的面积、周长公式.     

2、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9:面积计算(2)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各种平面图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把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及它们的面积、周长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10:等差数列。掌握等差数列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公差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等差数列中的各种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各种问题。

课时11:倒序逆推.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倒推法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所叙述应用题或文字题的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解决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12:几何综合练习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包括:数线段、数角、数长方形、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综合图形等.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课时13讲填横式)。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把1,3,5,7,9和个位数字是1,3,5,7,9的数叫奇数.把0,2,4,6,8和个位数是0,2,4,6,8的数叫偶数.2、①整数的加法有以下性质:②整数的减法有以下性质: ③整数的乘法有以下性质:

课时14盈亏问题一。了解盈亏问题的两种基本灯型,一种是由人数差别而产生的盈亏,另一种是由每个人分得的物品数量差别而产生的盈亏。通过比较法,解决较为简单的盈亏问题,主要涉及“盈盈比较”和“盈亏比较”。

课时15:讲填横式)。某些横式中只给了运算符号和个别数字,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思考填入一些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课时16:乘法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在做一件事时,要分几步才能完成,而在完成每一步时,又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要知道完成这件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就用我们将讨论的乘法原理来解决.

课时17加法原理。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做一件事时,有几类不同的方法,而每一类方法中,又有几种可能的做法.那么,考虑完成这件事所有可能的做法,就要用我们将讨论的加法原理来解决

实施措施:

1.儿童立场。本课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必然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2.科学性。以心理学、脑科学、思维学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科学的数学思维训练。体现以下三原则:①学科性原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②系统性原则。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③针对性原则。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年龄差异,使思维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

3、全面性。数学思维训练从整体着眼,即要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数学思维习惯与态度的形成等各方面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目的。

4、系统性。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依托,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数学教材中的训练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及训练策略。首先是梳理教材中的数学思维训练点,使教师明确各年段的思维训练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施训;其次是知识的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形成对数学思维的系统认识。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对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广。也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对这种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学生互评,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评价自己的子女、评价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备 注

以上课程涉及工具操作和校外活动,需要注意课前的指导、联系和学生的安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课程纲要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