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传说》优秀教学设计
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生成”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 | 语文 | 教学内容 | 《黄帝的传说》 | |||||||||||||||||
年级 | 二年级 | 设计者 | 丁晓晴 | |||||||||||||||||
一、教学目标(在怎样的情境中,围绕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活动,达成什么结果) 1.认识“帝、创”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待”,会写“帝、传”等8个字,会写“传说、首领”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制定依据 1.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讲述了黄帝带领部落民众发明车和船,为民造福的故事,传说故事和小朋友们常常接触的童话故事还不太一样,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关注: 关注课文:既要引领学生体会黄帝的形象,又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要素即学习默读,不指读。能根据提示:黄帝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感受我国古代人民聪慧的创造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的8个字中,“传、理、段”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段”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是左窄右宽。注意“段”字右边“殳”字上面部分不能写成“几”。“帝、忽”是上下结构,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观察清楚。注意“帝”字上面部分不能写成“立”。“忽”字上面部分“勿”字上面部分不能写成“匆”。“启、通”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左上包围的“启”撇要舒展,左下包围的“通”捺要舒展。“由”是独体字。 关注词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通过近义词理解“忽然、便利”,借助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首领、启发、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预习能力,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主动参与进去,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这篇文章内容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时借助提示,借助提示,讲述黄帝造车的故事,以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清课文思路,在讲述中找到学习的快乐,不失为因材施教的好方法。 | ||||||||||||||||||||
教 学 过 程 | ||||||||||||||||||||
板块一 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设计意图:以神话故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依托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以谈话的形式,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简介自己搜集的有关皇帝的资料,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拓宽知识容量。】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认读生字,相互正音。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提供 待在上面 “创、召、设”是翘舌音;“尊、材”是平舌音;“按”是零声母音节。 3.指导读准多音字“待”,在本课读 dai :另一个读音是 dai ,组词为“招待”“等待”。 (2)熟字换偏旁识记:没一设、洪一供。 ②改:会意字。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己”,像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支”,像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本义为改变。 活动3:结合活动卡,学习感悟
2.小组汇报交流,完善学习活动卡。 2.学生交流,注意关联词语“既……又……”。 课件展示:如果做个架子,再装上像草帽一样能滚动的东西,就可以用来搬运物品了。 ④理解“号召”的意思。 2.借助活动卡,小组交流。 (三)车和船的发明有怎样的伟大意义呢? 拓展表达:
(1) 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帝:上下结构。整体上宽下窄。第一笔点位于竖中线上,下部收紧,竖画与第一笔点对应。 忽:上下结构。“勿”略扁,三撇收笔依次向下,三撇距离均匀。 启:半包围结构。点画居中,撇不宜过弯,“口”保持平衡。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预习能力,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主动参与进去,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 ||||||||||||||||||||
板书 |
黄帝的传说 黄帝 造车 草帽——轮子 发明车 (部落首领) 造船 树叶——船身
| |||||||||||||||||||
作业设计 | 交流思考 1.从黄帝发明车和船的两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