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苏轼》(王翔)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 悦读·苏轼 | 教时 | 一课时 | ||
学科 | 综合实践 | 日期 | 8月25日 |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视角打开不同的阅读方式,了解苏轼,走进苏轼。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3.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 重点 与 难点 | 1、交流不同的阅读方式,了解苏轼,走进苏轼。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 学生活动方式 | 交流方式 | ||
常规性积 累 | 课外阅读 | 自主阅读 | 交流分享 | ||
学习任务一 阅读·初识 1、同学们,假期我们布置了阅读任务——读东坡。能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的收获吗? 2、第一小队汇报读《苏东坡传》后感。
学习任务二 观影·知微 1、第二小组汇报观影《苏东坡》纪录片后感。 2、现场朗诵《水调歌头》。 3、采访:比一比两种阅读方式。
学习任务三 寻访·堪心 1、第三小组汇报寻访过程。 2、播放采访苏家村(东坡先生后人)视频。 3、追问:采访东坡先生后人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4、采访:你们小队为什么会用寻访这种方式?比一比三种阅读方式。 5、分享更多的阅读方式。
| 1、第一小队汇报,多角度说《苏东坡传》读后感。 2、展示小报、书签等作品。
1、第二小队汇报,说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和理由。 2、学生朗诵。 3、学生交流,说说感想。
1、第三小队汇报,视频播放寻访过程。 2、学生交流,说说感想。
| 总结:这一小队阅读了一本书认识了一个人,从文字中初识了他,了解了他的生平,对信息进行了筛选和重组绘制了小报、书签,这种阅读方式很不错。 总结:有时,观影比阅读收获更大,收获到了很多细节,看到东坡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感受他的品格,知微见著。这种阅读方式更有意思。 总结:斯人已矣,但其留下的洒脱气节、行善美名在诗词传记中永存。这也留在了常州,留在了薛家。在寻访中,你们既堪了东坡先生的心,也堪了自己的心。这种阅读方式更走心了。 | |||
总结拓展 | 1、用喜欢的方式再读读东坡。 2、用多种方式读更多的书。
|
总结:今天我们从传记到影片到现实,多种方式阅读了苏轼,把他读更深了。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书籍描绘不出的细节,脚步可以。越读,阅美好! | |||
板书设计 | 悦读·苏轼 阅读 初识 观影 知微 寻访 堪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