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组2023春学期第十次学科组活动研究课教学设计

作者:李羚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3-12-14

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生成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

数学

课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时

1

日期

2023.5.31

一、教学目标(在怎样的情境中,围绕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活动,达成什么结果)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位小数;进一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熟悉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主动回顾、归纳关于小数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1)就单元而言: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教材通过回顾、整理和实际应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2)就本课而言: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用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

1)有什么: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2)缺什么: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能什么:学生能通过多种活动,加深对数的感悟,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课前积累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数。

2.那这些小数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学生交流: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交流汇报

 

一、基本练习

1. 体会小数的意义

这是1号青蛙第一跳。你更欣赏谁的表达?

小明说:“1号青蛙跳了1米多。”

小红说“1号青蛙跳了1.2米。”

2号:3分米;3号:1米5分米)

它们的成绩你也能用小数表示出来吗?

你会用小数表示各图的涂色部分吗?

交流1:这里的2.5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2:那这里的正方形除了可以表示1米,还能表示什么?涂色部分又表示什么呢?

2.练习单位转化、大小比较

师:你能将它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吗?

3、练习小数加、减法

第二轮:(1号:1.3米,2号:0.9米;3号:1.7米)

师:根据每一轮的成绩,你会计算每只青蛙前两轮的总成绩吗?

师:三跳过后的总成绩出来了。(1号:3.3米,2号3.3米,3号5.1米)你会求出每只青蛙第三跳分别跳了多少米吗?

呈现两种资源。

第一种:三轮总成绩减前两轮的和

第二种:三轮总成绩分别减前两轮

交流:这两位同学的算法你都能看明白吗?

提问:通过刚刚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

活动要求: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小数表示?加深学生对小数具体含义的理解。

 

 

先填数,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再回答问题。

 

生:1.5>1.2>0.3

 

 

 

做完后同桌交换检查,并互相说一说怎么算的?

 

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交流汇报

 

 

 

 

 

 

 

 

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集体交流

 

 

 

小结: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要注意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板贴)

二、综合练习

 

 

1、数轴上找点

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这些数的点吗?(0.3,0.9,1.7,2.1)

谁来说说0.9你是怎么找的?

2、借助数轴比大小

师:刚才我们在数轴上找出了这些数,你能任选两个数,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吗?

PPT隐去数据,出示数轴上两个点

提问:数轴上的有这两个点,你知道谁表示的数大吗?

3、判断数轴上两数接近情况

提问:在刚刚我们填的这些数中,哪个数最接近0.5?

4、估算、简单推理得数

师:从这些数中,(0.3,0.5,0.9,1.7,2.1)你能选择两个数,写出加法或减法算式,得数大于1吗?

5.探究规律,培养数感

师:今天我们要选拔运动员,选哪只青蛙呢?

1.5  1.7  1.9),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预测它第四跳可能会跳出什么样的成绩吗?

那下面两组数你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吗?

0.1,0.5,0.9,1.3,( ),( )。

8.1,7.2,6.3,5.4,( ),( )。

6、实际情境中估算、笔算

为了鼓励胜出的青蛙,主办方要去买奖品。

①买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带20元够吗?

预设:口算

②带20元,可以买哪两种文具?这一题你是准备算还是估算?你打算怎么估呢?和

③追问:你们怎么不考虑买笔记本和笔袋呢?

提问:那还剩多少元?这一次你打算怎么算?还能估吗?

7.吹泡泡

出示(  .4>3.(   )

怎样的数可以吹到方框了?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预设:数格子,减法计算

活动要求:

1.想一想:可以选择哪两个数。

2.写一写:按照要求,不计算写出加法或减法算式。

3.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预设:2.1米,它每次提高0.2米。

交流:你发现了这组数有怎样的规律?

 

和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

 

 

同桌说一说。

预设:估大

预设:估小不够实际肯定不够。

预设:和钢笔比。

 

独立思考

全班互动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小结:想在数轴上找到某个小数,首先要确定它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小结: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

小结:看来判断哪两个数更接近,既可以数一数比较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算一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

小结:除了计算出准确结果,估算和简单推理也能帮助我们判断结果是否合理。

 

小结:我们在找规律时,可以从数的变化角度,也可以从运算的角度来思考。

 

规范表达:把7.5看作7,把13.6看作13,7+13=20,7.5+13.6>20,所以20元不够。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考

指名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意义   十分之几表示零点几

              比较    先比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比小数部分

                      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

              计算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关键问题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学校:薛家实验小学

年级:四年级

班级:7

研讨人数:


学科:数学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师:王婷

研讨日期:2023.5.3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上确定的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比如“第几组,第几排。”本单元主要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有什么: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

缺什么: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补什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核心过程

 

 

新课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本周末,小军班要开家长会,家长们都要坐到各自孩子的座位上,可是小军不知道怎么给妈妈介绍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我们一起帮帮他吧。

 

提问:这是小军所在班级的座位图,你能描述一下的位置吗?和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预设:(1)3排第3

(2)4组第2

(3)4排第2

 

激趣导入,激发需求 激趣导入,激发需求

活动一: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1.介绍“列”和“行”

 

师:同是小的位置,怎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描述呢?

 

 

师:这会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不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约定:在数学上,像这样排列时,可以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板书:列和行)

 

竖排是列,横排是行。以图上这位老师的观察角度为准,从左往右,第1竖排是第1列,依次……

 

从前往后数,第1横排是第1行,依次是……

 

师:现在你能确定他的位置了吗?

 

2. 认识数对

圈出1学生,组织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去描述。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每位同学用一个小⚪表示,把座位表简化成点子图

 

提问:有没有的方式来表示小军的位置?

 

提问:虽然写法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4 和 3这两个数特别关键,无论怎样表示,都要用 4表示第几列,3表示第几行。请大家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洁明了?

 

约定:因为两个数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用逗号隔开,又因为这对数共同表示一个位置,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加括号

 

数对“(4,3”读作“数对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数对四三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预设:观察的角度不同、数的方向不同。

 

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标准不同,描述小的位置也就不同了。

 

预设1:大家用统一的标准去说。

 

预设2:先约定一个规则,再按规则执行就可以了。

 

 

 

 

 

预设:

小军在第四列,第三行

 

预设:小明在第3列,第二行

 

 

 

预设:

(1) 43  

 

(2)          

4  3

 

(3)  43

呈现:简单汉字、数字等。

4

1:像“4列 3”可以不用写“列”“行”这样的文字或字母,因为前面已经规定了列在前,行在后。

 

2:我觉得“4.3”与“43”的写法虽然简洁,但容易与小数4.3、整数43混淆。

 

 

预设:

生:第四列,第三行


活动二:在平面图中确定位置

1.用数对确定位置

1)写数对

 

师:你能用数对快速记录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吗?

 

 

师:A点和C点都有5和2两个数字,为什么表示的位置不同?

 

师:这两个3一样吗?

 

(2)根据数对找对应的位置

 

 

 

 

师:这有两个数对(4,1)(6,4),请你找出对应的点,描出并标上数对

 

 

 

默契大考验

同桌两人,先一人说数对,一人指位置,每人说两个,再交换。

 

 

 

 

看点写数对

 

 

 

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

 

预设

生;A25),B33

C52

预设:

生:A在第2列,第5

    C在第5列,第2

预设:不一样,第13表示第3列,第23表示第3行。

 

小结:数对中数位置不同,意义也不同。

 

预设资源:①正确资源②错误资源

 

追问:难道一个数对能表示两个位置吗?

 

预设:他把位置搞反了,这个应该是(1,4)

 

小结:数对和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评价小结:看来你们同桌之间很有默契。


三、练习巩固,

1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位置

师:在教室每个同学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表示,通常我们把进门这一排称为第一列,这一横排称为第一行

 

我们一起来玩游戏,PPT呈现:猜猜是谁。

 

师:看来全班同学都很有默契

 

继续玩游戏,点兵点将

师:老师报数对,请对应位置的同学快速起立,不坐下。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室足够大,那第3列还会有哪些数对?怎么表示?

 

师:谁能说一个数对让3行的人都起立?

 

师:请这个数对的同学起立(X,X

师:当x等于1时,该谁站起来?X等于2时呢?X等于3时呢?

 

 

 

 

师:有没有一个数对能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

 

 

 

师:数对(xy)可以表示所有点的位置。

 

 

2:在方格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我们把每个小朋友看作一个小圆点,得到了点子图,用竖线和横线把每个点连起来,就得到了方格图。

 

描述介绍:走出教室,我们校园中的建筑物在方格上也可以用数对表示。以0为起点,从左往右,分别是第1列、第2列……从下往上分别是第1行、第2行……

 

师:用数对表示图书馆善善果园的位置,一起来看升旗台校门的位置该怎么表示呢?

 

师:这里有3个点,请你先描出它的位置,你能不能找到第4个点,使得4个点连起来是平行四边形。

 

师:国际象棋上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它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3.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类似数对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围棋,地球仪,高铁票和电影票图片

 

 

 

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

 

 

一人回答,全班说名字

 

 

独立思考,起立

 

 

 

 

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

 

 

 

 

 

 

 

 

 

 

 

 

 

 

独立思考

 

全班反馈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预设:

我在第( )列,第( )行,用数对( )表示,我的好朋友在数对(

 

 

 

 

 

 

生:我发现这些数对中的第一个数一样,他们都是第3列。

 

预设生1:数对(3,1~9

预设生2:数对(3n

预设生3:数对(3y

 

生:数对(x3

小结:当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时,这些点在同一列上,当数对中第二个数相同时,这些点在同一行上

 

小结:如果数对中两个数都相同这些点在一条斜线上

 

 

生:(xy

 

小结:看来数对不仅可以确定位置,还能看出位置之间的关系。

 

 

 

 

预设

生:升旗台用(4,0)表示,表示第4列,第0行。

生:我认为0是表示行的起点。

生:校门用(00)表示,是指列和行的起点。

 

师回应:对于有关0的数对,我们后面会进一步研究。

 

预设:

生:D124

生:D2(12,4)

小结:可以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到数对

预设:

生:g表示列,2表示行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

歌词里还有一个秘密,你能快速解密吗?

67)(43)(74)(56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独立思考

 

 

 

全班反馈

 

预设:

学海无涯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第四列,第三行

4  , 3 )

               顺序            

                 方向   从左往右 从前往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研究课教学设计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