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组2023第一学期第一次学科组活动研究课教学设计

作者:杨慧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3-12-15

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生成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薛家实验小学

学科

语文

班级

5)班

人数

47

课题

    竹节人

课时

1课时

教师

李雯

日期

2023.919

一、教学目标

1.依据文本情境,运用多种形式地读,多种方式理解“风靡、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等词语。

2.依托文本,图文对照,借助表格,完成“竹节人制作及玩法指南”。

3.细读文本,品读语言,感受玩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解析

1)就单元而言: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紧扣“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安排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2)就本课而言:

竹节人》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三个任务:一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二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三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竹节人》是江苏作家范锡林写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自己在办公室偷玩竹节人的情景。

其中,玩竹节人在文中花了大量的笔墨。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体现四个方面的乐趣:

一是模样有趣,“鞋线一松一紧”,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碰在一起就“没头没脑地对打着”,线被卡住就显出“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二是名号、武器有趣,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齐天小圣”孙悟空,装两根钩针就是“金钩大王”窦尔墩,剪一把偃月刀就是“美髯公”关羽,做一柄蛇矛就是猛张飞。

三是招式有趣,“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戏珠”,再配上有节奏的“咚锵”声,让孩子们下课了,攒成一团,好不热闹;上课了意兴不减,无法自拔。

整篇文章从“迷上”到“痴迷”,再到“沮丧、悻悻然”,最后“心满意足”,所有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情绪跌宕起伏,故事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字里行间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流露出当年儿时玩具带来的喜悦与满足。

2.学情分析 

1)统编本教材中,三到五年级的上册中的阅读策略单元,依次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学生已经习得一定的阅读方法。而六上的这个单元中,则需要学生根据目的对阅读材料进行取舍,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能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材料对阅读的干扰,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完成相关任务。

2)传统玩具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生通过完成本课的任务一、任务二,学会清竹节人的做法与玩法,体会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谈话导入,

明晰策略。

1、 出示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2、 读书就好比去作者家里做客。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跨时空的串门儿,去作者范锡林的童年,玩一玩他小时候的玩具——《竹节人》。

3、 在作者的记忆里,这竹节人有着非凡的魅力,魅力体现在哪呢?(出示1-2小节)

4、 出示导语,快速浏览, 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是本单元我们需要习得的策略。

1、 理解“串门儿”

 

2、 齐读课题

 

3、 大声读文,交流

 

4、浏览导语,谈发现。

1、预设:去邻居、亲戚、好朋友家玩玩。

 

 

 

 

3、紧扣“新鲜玩意”“有趣”“风靡”“迷”,初步体会竹节人的魅力。

任务一:

学做法,

教玩法。

1任务一: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1)快速浏览全文,找到相关内容。

2)仔细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表。

竹节人制作及玩法指南

做法

材料


工具


制作步骤

1、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

玩法

在文中横线划出相关语句,摘录动词。


2、 关注做法

 

3、 关注玩法

 

4、 指名学生玩一玩竹节人

总结:同学们为了完成任务一,先快速全文,到了相关内容,仔细阅读后,取信息,整理填完成了指南表。

 

 

1、 明确要求,完成指南

 

 

 

 

 

 

 

2、 交流做法,评价制作步骤

 

3、 快速交流相关语段。

4、 一名学生玩竹节人,其余学生为其解说。

 

 

 

 

 

 

 

 

 

 

2、预设:

材料齐全;

工具合理;

步骤完整有序

任务二:

品读语言,

体会乐趣。

1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出示提示“‘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要求:

仔细默读3-18自然段,圈画批注关键词句,说说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 

 

 

1、读提示,发现完成这个部分的内容要特别关注做玩具、玩玩具的内容。

 

 

2、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重点关注课文3-18自然段。

 

 

2、预设:

1)材料有趣

2)战场有趣

3)模样有趣

4)名号有趣

5)武器有趣

6)招式有趣

作业布置

1、做一个“竹”节人,取一个响亮的名号。

重要提醒:(1)要变废为宝,变……为竹。(2)注意安全,学会寻求帮助。

2、玩一玩“竹”节人,练一练霸气的招式。

板书设计

竹节人

                  材料

                  战场

      乐趣        模样

                  名号

                  武器

                     招式

 

 

 

 

 

 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生成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薛家实验小学

学科

语文

班级

15班

人数

46

课题

《竹节人》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

杨慧

日期

2023.9.19

一、教学目标(在怎样的情境中,围绕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活动,达成什么结果)

1.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结合想象感受传统玩具的乐趣。

2、依托文本情境,通过对比阅读,生动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1)就单元而言: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紧扣“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安排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2)就本课而言:

课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2.学情分析

1)有什么:学生能够写清竹节人的制作与使用方法。通过给竹节人起的“齐天小圣”、“金钩大王”等名号和做的武器,在课堂上偷玩竹节人等感悟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

2)缺什么:学生极少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事,所以能生动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的同学很少。传统玩具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3)能什么:学生能在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常规积累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范锡林爷爷去他的童年串门儿,和竹节人交朋友。

齐读

 


学习任务一:

复习巩固,读中感悟乐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了玩具制作指南。同学们回家根据制作指南,做了属于自己的竹节人,并起一个响亮的名号。在综合课上,我们全班玩了竹节人,斗了竹节人。竹节人有趣吗?

相机品趣,齐读

 

 

 

2.这节课的开始,我们依旧要斗一斗竹节人,请我们班的四位竹节英雄闪亮登场。

 

3.如此有趣,当然吸引了---(引读)

 

 

指名回答

 

 

 

 

 

 

 

 

 

优胜竹节人进行展示

 

 

齐读品文中趣

 

 

 

 

 

 

 

 

 

 

 

 

 

 

学习任务:

再读课文,关注内容,讲述故事

1.今天,我们就来完成第三个阅读任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阅读目的不同,我们所关注的内容、采取的方法也会有所不一样。

3.这篇文章这么长,那完成讲述故事这个阅读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4.指名讲故事,请生依据标准评价。

5.你发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6.小结:这节课,我们跟着范爷爷去他的童年串门儿,切身体会了斗竹节人的乐趣。为了完成讲述故事这一阅读任务,我们通过浏览全文,精读相关段落,再加入细节描写,勾连前文内容,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快速浏览文章,找相关段落,精读。

 

快速浏览,发现重点需关注20-29自然段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回顾3-5年级复述策略,回顾讲民间故事单元策略

 

 

师生配合读起因、经过、结果

 

借助支架,想象人物语言

 

小妙招1:丰富细节,加入动作表情

 

小妙招2:转换角色,生展示老师角度讲述故事

 

小妙招3:变换顺序,生可以倒叙讲故事

作业设计

1.搜集传统玩具的玩法。

2.小练笔:写则生活趣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研究课教学设计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