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总结 王倩倩

作者:王倩倩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3-12-17

《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课题阶段总结

初次接触这个课题,我自己觉得充满挑战,首先对概念的认识要更加明晰。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学习整体,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整合设计,关注联系,关注发展,充分发挥和落实单元学习价值,以清晰的路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有人提出了这一教学概念,这一阶段,中国的教育家梁启超先生也提出“分组教学”教学法,“语文教育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单元整体教学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

学习任务设计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必须具有现实价值和实际功用;能够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并力求体现丰富性和创意性.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能够引发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下,我们自己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如何将单元整体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在教学中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呢?我在这样的理念下,也开始了课堂新探究,在统编本教材中,我们以六上第四单元的小说单元为例,来了一次课堂研讨,对单元整体进行梳理,设计新的教学任务。

小说单元共有《桥》、《穷人》、《在柏林》三篇文章,其中,《桥》一课中,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起着重要作用,而《穷人》则有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心理描写上更有过人之处,如何通过环境、心理描写如何刻画人物,引导孩子感悟人物形象。在此次设计中,我们从小说入手,关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桥》为切入点,通过找人物、梳理情节、关注环境,建立勾连,完成人物形象的感悟部分。

接着,《穷人》这篇课文中,我们依然从环境入手,借环境悟人物,找一找情节,进行情节梳理,接着将重点落实到心理活动一块。以下是一部分设计内容:

《穷人》学习任务设计片段: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环境描写中,我们感知人物形象,但是这篇小说《穷人》与我们学过的《桥》不同,本文有许多心理描写。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桑娜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知人物。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全文,找出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1.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在这场暴风雨中,她等待着未归的丈夫,心里满是——担忧

2.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追问:此时的桑娜会想什么?预设:会不会出事了?难道不在家?……)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引导:此时的桑娜,她的心里都是——西蒙,对西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预设:担心、心疼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3.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你读到了什么?预设:桑娜有些后悔、有些紧张、怕丈夫责备她、心里很矛盾。

引导:(当这些复杂的心理掺杂在一起,就是忐忑不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活动?

预设:因为她家里很穷,抚养孩子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绘制心理轨迹图:担忧丈夫    担心西蒙     忐忑不安     紧张害怕

在这一段心理描写中,我们看到了桑娜最为矛盾的一面,对比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他会说些什么,这不是闹着玩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好像是他回来了,不,还没有回来。我把他们抱过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预设:少了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红色标注)

五个省略号、四个问号、三个感叹号,我们在标点背后看到了桑娜因为自己抱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增加生活负担而遭受丈夫的责骂。她纠结,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抱养这两个孩子,她紧张却又有了一丝坚定的决心,就让丈夫责骂甚至揍一顿吧,但是孩子,她会留下。

你觉得桑娜怎么样?(善良、了不起)

孩子们,如果小说中的桑娜是毫不犹豫的,你觉得能成功塑造她的形象吗?说说原因。

预设:不能,因为她的家里很贫穷,毫不犹豫不符合实际。

瞧,这就是心理描写的妙处,在矛盾挣扎中,我们读到了桑娜的纠结与不安,更读懂了她的善良与伟大。

    通过这样的单元整体解读再进行教学,学生对小说的概念更加清晰,学起来也更加扎实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教师成果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