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引入资源,深化教材促进学习
基于教材引入资源,深化教材促进学习
——微探小学语文课堂不同环节中资源的引入
摘要:基于教材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资源能深化教材的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理解学习。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引入资源的方式和作用各不相同:导入环节,引入实物资源,激趣直感;重点环节,引入背景资源,促进理解;延伸环节,引入练习资源,迁移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不同环节 引入资源 深化教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课堂学习仅仅基于教材又是不够的。因此,基于教材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资源能深化课本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理解学习。在观摩他人课堂以及自身课堂实践中,我认为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入资源,深化教材促进学习。
一、导入环节,引入实物资源,激趣直感
语文教材主要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呈现的资源。如何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学习兴趣呢?导入环节,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实物资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适用于低、中学段:一颗杨桃就能调动学生探索《画杨桃》的秘密;一串肥皂泡就能吸引学生关注《肥皂泡》的特点;一个陀螺就能勾起学生追寻《陀螺》的故事。实物资源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我曾有幸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部编版三下《肥皂泡》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就带来两种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一种是小而圆的,另一种是大而长的。教师轻轻吹出肥皂泡,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忍不住伸出小手追逐肥皂泡。一串泡泡轻而易举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瞬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这串泡泡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创造学生近距离观察事物的环境,直观感受肥皂泡的特点。因此,当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肥皂泡的特点时,学生有词可说:清、轻、薄、脆、透明、艳丽……教师相机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为学生学习作者笔下肥皂泡的特点,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个人认为,本节课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利用实物导入课文这一重要环节,使课堂既充满了童趣,生活活泼;又充满思维,扎实有效。
这一成功的课堂案例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上《陀螺》一课,我就带来了一颗陀螺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抽陀螺,从而成功吸引了他们对陀螺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小小实物资源的引入使得抽陀螺这一传统游戏在学生之间流行、风靡,他们挥舞着鞭子,乐此不疲地抽打着陀螺。由此可见,引入实物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辅助了课文的学习,更在无意中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然,实物资源的引入也有可能引发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只关注实物资源,不关注课文。此时,教师不妨机智地将实物资源转化为奖励,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环节,引入背景资源,促进理解
语文教材选题丰富,涵盖古今中外、文理艺术等各方面,有的“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贴近学生生活;有的则“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远离学生生活。其中,对于与学生距离较远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仅仅基于教材本身,无疑是增加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而适当、适时地引入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源则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在国家大义中的家国情怀,本单元的主题决定了教材注定与学生有着一条条“鸿沟”:千年前戍边战士过着怎样的生活?李清照为什么歌颂战败的项羽?周恩来为什么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何蓄须明志?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这些“鸿沟”阻碍了学生走进文本,而课堂中引入的背景资源就是承载学生通向文本内核的“桥梁”。
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伯父口中“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只有字面层次的理解,不知背后沉甸甸的现实,更没有实质、具体的感受。他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当代,难以体会“中华不振”的背后——百年前的中国多么的苦难和屈辱。学生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背景,就不能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远大。为此,我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引入了大量有关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源,并分类呈现。第一,引入社会大事件资料:用表格的形式罗列鸦片战争后中国签约的各项不平等条约。学生阅读资源,发现当时的中国一直在割地赔款,感受到国家的羸弱、无能。第二,引入人们日常生活资料: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着“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竟然把中国人与狗相提并论;一辆普通的电车也要划分三六九等,外国人享受头等车厢的待遇,而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大街上的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学生通过这组资料清楚地感知到当时中国人苦难和屈辱的生活。两组资料层层引入,帮助学生清楚、具体地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实质内涵。整个课堂陷入肃穆,所有学生陷入沉默,他们像年少的周恩来一样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实,也就发自内心地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找出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从这一过程的困难和危险中体会这位京剧大师的民族气节。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梅兰芳打针装病差点丢了性命;其次是梅兰芳拒绝戏园子老板,宁可卖房度日;而对于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理解就比较浅层次,无法感受到作为一位“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放弃舞台其实比穷困潦倒、丢失性命更加痛苦、绝望。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这一理由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及时引入了梅兰芳的这段话,“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练,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通过引入这一资源,学生才真正理解了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演出放弃了金钱、生命还有钟爱的艺术,这正是梅先生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的最好印证。
语文教学承担着“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重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理解难点,适时引入与教材相匹配的背景资源,帮助学生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革命精神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三、延伸环节,引入练习资源,迁移运用
林语堂曾说过:“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叶圣陶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此可知,教材的价值在于提供给学生作者独特的情感和语言表达形式;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的价值并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巩固提升。因此,在重点环节,引入背景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很重要;在延伸环节,引入与教材相匹配的练习资源,帮助学生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更重要。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为了有效落实“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一语文要素,教师带领学生聚焦重点段落第9自然段,充分品读、感悟皮鞋匠想象的画面与所听乐曲旋律以及贝多芬情感三者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联想的表达密码,即根据乐曲旋律的变化展开充分的联想。如果教师的教学就此止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没有迁移运用,知识便成了海市蜃楼,很快风吹云散。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拓展延伸,引入了与本课学习要点相匹配的练习资源——贝多芬《致爱丽丝》的相关传说,学生一边听着曲子的旋律,一边展开联想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学生将从教材中学习的“联想”这一语文要素,迁移运用到与课本同类型的资源中,既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又练习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入资源的目的、方式和作用各不相同,但原则都是基于教材和学情,宗旨都是服务教材,深化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精选资源,适时引入,切不可脱离教材,喧宾夺主,加重学生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赖惠英、蓝凌壬.关注学情,适当补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补充课外资源的策略例谈[J].科教文汇,总第 302 期 2015年1月(中),107-108.
【3】潘慧娟.以文本为基点,开发教材资源——通过补充教材内容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二次开发[J].教改·教研,2016 年 7 月 上旬刊,57-5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