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导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变革》有感
最近读了章锡军老师的《导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变革》一文,我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深度学习,有了一些思考。要实施导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变革,首先需要对深度学习这一概念进行解析,厘清它的特质。其次需要搭建详细的实践框架,找准深度学习的路径,明确深度学习的研究载体。最后需要开展实践检验,逐步推进课堂建设,确保深度学习得到有效落实。
“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整合学习内容,批判性地建构新知,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指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特质是意义重构和以人为本。
(一)意义重构
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发展结果,和浅层学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不仅观照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还强调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学习对象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去理解、去思考、去判断,而不是去机械地记忆;引导学生对话语文教材、对话他人、对话自己的内心;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基于自身的成长需求去选择、处理学习内容。
在学习伙伴方面,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并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促成每个学生和他人合作,营造安全的合作气氛,由学生来完成对学习程度和意义的评价,把课堂观察的焦点放在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上。
在学习意义方面,深度学习不强调与生俱来的能力差异,而是注重后天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平等地分享知识,让学习成果通过学生来形成、分享、汇聚,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以人为本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成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等特质的学习主人。
从学习动机看,深度学习是基于人的需要产生的,是借助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探究问题的兴趣维持的,要求学生有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从学习过程看,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这需要学习者始终充满信心,并有充分的空间、合适的机会、足够的资源用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习者在各个环节中调动自身感官专注思考、充分交流、高效倾听,达成学习目的,并对他人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
从学习结果看,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后知道了什么,还要关心学生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此,深度学习的结果指向具体的人的发展,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导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以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等为关键特征的时代挑战的主动回应。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与探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