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教学反思
“漂亮的灯”一课是苏少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的学习内容,该课虽然在教材中计作一课,但占据着六个页面,涵盖着“我看到的灯”“我知道的灯”“我设计的灯”“我制作的灯”等诸多绘画、制作、欣赏的层面,内容极其丰富,实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依据教材的这一布局设定,本课在实际教学时可分为3~5个课时进行授课,各课也依此归属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相应领域,分别以创作画、想象画、灯饰欣赏、花灯制作等方面为重点来设定主题并进行课堂教学。
本课选择教材中的其中一个内容——“花灯制作”作为授课内容,主要考虑到三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目前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美术功底能够接受此类知识并承担这一繁复的制作任务;二是南京地处江南佳地,人才辈出,民间藏龙卧虎,有许多扎灯世家、绝活高手,他们将金陵的秦淮花灯世代传承,使得秦淮花灯迅速地发展,享誉神州、名扬四海;三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承民间美术,传扬民族文化,教学旨在挖掘地方民间美术的精粹,强化地域性美术课程的研究,丰富校本学习,让乡土文化与教材学习融合、渗透。
在教学设计上,课堂教学两手抓,一手抓住古今中外灯饰发展的文化线索,一手抓住秦淮花灯民间工艺的技能线索,使文化性学习与技能性演练这两条线索绞合在一起,交织成美术学习的一根粗壮的主线进行设计,教学也贯穿这两大方面并由此展开。
纵观本课的课前预设与实地教学,基本贯彻了以上教学主旨。既对古今中外各种灯饰的相关信息有了大量的感知与体验,又对金陵传统的秦淮花灯的相关工艺有了长时的实践与尝试,使得学生在美术的文化性学习与技能性学习两方面都得到有效的锻炼。除此之外,本课的优越之处还表现在:
一、有益,促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灯”的认知与操作,不仅丰富了想象空间,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创造水平,更在此间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持续不断地激发起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祖国及本土民间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并逐渐升华为一种精神,自觉地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此举可谓起到了“提神”的作用。
二、有实,促接受。
本课汲取了大量的有关灯的学习内容,从古今中外不同年代、地域、民族、人群所使用的灯饰。到按不同材质、方法、造型、功能所打造的灯饰,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再加之有学生生活周围可见的实物以及本土的“秦淮花灯”的认知与操作,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其学来切实有用,增强了对“设计•应用”课程的习得效力。此举可谓起到了“活血”的功用。
三、有趣,促发展。
故事化的引导以及游戏化的切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易学易懂。在有关灯的字型导入时如此,在中国历代使用宫灯时也如此;在张灯猜谜时如此,在分组扎灯时更是如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兴趣始终高涨,进一步拓展、深化了教学。此举可谓起到了“醒脑”的效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