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课堂“深度时刻生成”的实践探索》 结题报告
《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课堂“深度时刻生成”的实践探索》
结题报告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课题研究组 执笔:朱小昌 万莺燕
我向各位专家汇报的课题:《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课堂“深度时刻生成”的实践探索》是我校基于市前瞻性教育改革项目领域下的一个全校统领性课题。
一、研究基本情况
那什么是课堂深度时刻:它是“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的简称,特指课堂教学中某个特定的时空里生成的学生“深度学习”时间。这一刻的课堂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本质内涵有四个经验支撑:那就是要触及心灵深处;要深入知识内核;能展开问题解决;能提升思维品质。
围绕研究目标,我们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内涵特征的研究;二是生成实践范式的研究;三是课堂推进策略的研究;四是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近三年,课题组历经一次开题论证、四场学术沙龙、两轮师生访谈、两次汇报展示、四次贴地式的全员卷入等节点事件,这些事件给予了我们很大启发和帮助。
三、研究内容的展开
在这些节点事件中,课题组围绕研究的四大内容,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是厘定深度学习时刻内涵特征:首先我们进行了文献研究,通过知网,查阅了关于“课堂深度学习”“小学课堂深度学习”和“小学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数据整理,阅读了相关书籍,学习了专家的研究成果,开展了系列读书分享。
其次是对师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文献和调查研究,我们再一次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内涵有了清晰地认知。我们认为,对深度时刻生成的探究,其目标是推进课堂高品质实施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校当下的课堂和教师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小学生而言,一堂课的深度学习显然不现实,但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某个时间段里。
第二个研究领域是构建实践范式:我们基于样态及内在关联,关注了教学设计的变革(附录二)。开展了一中心、三聚焦和一评估的设计思路,思考怎样的学习内容能促使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学习,怎样的目标切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活动设计能让深度学习真正的发生。
首先我们从学生思维成长的角度,加强了学习内容和对象的分析,通过学生在学习情感、方法、能力、习惯上的状态和差异来呈现学习内容。
其次对学习目标的制定进行了变革,要求老师在目标的撰写中要关注情境、内容、方法、结果的关联。用“通过什么情境,围绕什么学习内容,采用什么学习方式和方法,产生怎样一个学习结果”的表达方式。
再者在学习设计中,围绕“深度时刻生成”的要素,对教学节点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师生交流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空间、组织形式进行研究,体现有生长的学习设计和活动预设。
第三是关注课堂推进策略的研究:我们基于学科特点和深度学习时刻的特
征,依托市区校三级课题,研究深度学习时刻发生的呈现形式;深度学习时刻展开的组织方式,深度学习时刻支持的过程逻辑。
首先是研究深度时刻的发生: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发生关联,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其次是研究深度时刻的展开: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挑战性”任务;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激活和选择,给予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脚手架;让孩子通过真实的体验和探究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科素养和思维的发展。
再者是研究深度时刻的支持:在研究中,我们通过三定(定向、定法、定魂)关注课堂资源的预设与生成,通过四法(调控、编织、追问、凸显)来推进课堂深度学习。
第四个领域是评价体系的研究:我们基于“深度时刻”的特征、样态、策略,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两个维度入手,编制我们的课堂评价表。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近三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清晰了小学课堂深度学习时刻内涵特征,勾画了图谱。
(1)所谓深度时刻:是指40分钟课堂中的一个学习场景、一次问题解决、一次合作交流、一份课堂练习……这个时刻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深入知识内核,展开问题解决,更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时刻。
(2)课题组依据“深度时刻”的四大特征,从学习过程的本质:认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方面探究“深度时刻”的内涵和外延,勾画了学生在课堂深度时刻生成中具备的四大特征下的十种样态。
第二是形成了深度学习时刻生成的实践范式
要发生深度学习时刻,必须深度分析学生和内容,清晰学习对象“有什么、缺什么、能什么”的知识能力进阶地图;在进阶目标导向中要明确育人价值,聚焦核心知识,清晰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方法,体现高阶思维的形成;在深度时刻设计中紧紧围绕“情境、问题、活动”的展开逻辑来进行学历设计。
第三是提炼了深度学习时刻生成的推进策略
(1)渲染与勾连:深度时刻的发生策略:
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资源式的情境”“生活化的情境”“体验式的情境”的创设,激发好奇欲望,勾连学生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让真实的学习得到发生。
(2)体验与探究:深度时刻的展开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驱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激活选择,运用和创造具体知识所隐含的思想与方法,进行过程的体验探究,既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是丰富学生学科经验和课程履历的根本要求,更是学生生成课堂时刻的基本途径。
(3)激励与指导:深度时刻的支持策略:
通过这个时刻中呈现的资源,进行敏锐的捕捉利用,通过重组推进来支持深度学习的再发生、再展开。
第四是编制了深度学习时刻生成的评价指标
我们基于“深度时刻”的四大特征、十种样态、三个策略,编制了课堂观测表。来引导教师通过参照系来变革教学设计、更新课堂行为,细化师生在生成深度学习时刻的行为标准。
在提炼理论经验的同时,我们扩大了课题影响:在两次区级以上的展示活动中,与会的市区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学校通过课题研究创生了独特的表达,寻找到了实现高质量课堂的突破口,能够紧跟时代,体现研究的前瞻性。
看到了课堂改变:学生的倾听、质疑、评价、生生互动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形成,课堂深度学习时刻正在不断的发生。
撰写了系列论文: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触及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能
力结构的变革,改变了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升了课堂实践能力。老师们善于实践突破,实现自我更新,20多位老师的课题论文发表、获奖。
五、存在问题及打算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有了可喜收获,但是,新课标的出台,又给我们的日常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还需再转化;评价还需再系统;成果还需再提炼。
基于存在问题,我们后期的突破口主要有三个:
1.设计再突破:基于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搭建三大学习支架。即“问题(任务)、活动(流程)、评价(结果)”的设计,回答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从而让这一个刻真正发生深度学习。
2.课堂再创生:一是聚焦三大焦点问题(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解决、学习性评价);二是突出三大学习要素(“联结、生成、迁移”);三是关注三个学科研究(体育、艺术、劳动);四是探究三个学习载体(大单元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和结构化思维教学)。
3.评价再建立:需要有场景思维、成果思维,循证医课,从不同角度突破,把抽象的概念与思考变成具体可感的行动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并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序列,扩大项目研究的影响力,打造学校的特色项目品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