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1 临平小古文

作者:蒋婷婷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4-09-30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校本课程资料

 

 

 

 

 

 

 

课程名称:     临平小古文        

 

 

执教老师:     蒋婷婷           

 

 

上课地点:       11)班       

 

 

 

 

  

 

课程纲要

 

 

点名表

 

 

课程讲义

 

 

考评方案及评价结果

 

 

5、反思总结

 

 

 

 

 

 

 

    小古文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山川之美

教学

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体会对偶句的韵律美,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感受古人对山川的钟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了解常识

1.回忆诗文,营造气氛。

2.解释文题,了解字和号。

3.介绍作者,概括文章。

二、检查预习,把握文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检查预习,翻译全文。

3.一词多义,加强积累。

三、精读美文,品味文章

1. 品文章意境之美。

1)陶弘景的笔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2)找出喜爱的词句,写出感受。

2.品味文章语言之美。

1)欣赏文章的语言之美。

2)尝试背诵课文,感受全文的语言美。

3.品味文章情感之美。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陶弘景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感受了喧嚣世界里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春日寻芳》

教学

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感受春日之美。

 

 

 

 

 

 

 

一、诗歌导入

1.我们学过很多写春天的诗,还记得吗?

2.从刚才的诗中,我看到了春天的美景,春天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

3.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物在干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欣赏图片)

4.古时候,人们也做这些事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春日寻芳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对对子学词句

3.听老师读课文,把人们的活动画出来。

4.交流

放纸鸢  学习“鸢”补充古诗《村居》

戏秋千  比较“荡秋千”   

踏青陌    走在青青的小路上  

寻芳滨  去那萋萋的水边

5.谁做这些事情

把词补成句   儿童放纸鸢    妇女戏秋千   小姊妹踏青陌、寻芳滨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活见鬼》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

2、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3、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1、齐读这篇古文。

2、同学们这是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既然是故事,都得有时间、地点和人物,请找出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时间是夜里。  生2、地点是在回家的路上。

3: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撑伞的人,一个是躲雨的人。 (板书:撑伞人 躲雨人)

3、(出示第一句)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生:撑伞者夜里喝酒回来。

4、(出示第二句)问:他们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下了大雨

5、(出示第三句)师:撑伞人为何怀疑有鬼的?他用何办法试探,结果怎样?他又采取什么措施?

6、(出示第四、五句,齐读)这个遍体沾湿的人是谁?在这句话中他是怎样出场的? 他们见到炊糕者都说了一句什么话?

7、学习最后一句: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他们看到对方的时候呆住了  

2)他们为什么大笑?

8、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9、分小组根据各自的理解表演故事。(评价表演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乃粒》节选

教学

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一、背景简介:

    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二、《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三、作者简介: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乃粒》节选

教学

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

 

 

 

 

 

 

 

一、课文内容讲解分析

1、《”一词出自《尚书·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yì)”,意思是百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作者在这里用“乃粒”一词,统指谷物。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汉代的郑玄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豆)、麦、稷(小米)、黍(黄粘米)为五谷。

2、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段介绍水稻的种类。

“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二段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

第一步是 “湿种”。

第二步 “播种”。

第三步是“分栽”。

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

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

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二、小结

《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

《天工开物》一书涉及的农业、工业生产技术近三十种,本课选取的两则,一农一工,颇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宋应星置《乃粒》于卷首,开宗明义,表现了他的重农思想,这与那些视务农为可耻的传统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浙江之潮》

教学

目标

  1、能够积累玉城雪岭、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等新词。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尝试背诵。通过多层次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想象补充的方法,了解浙江潮的宏伟壮丽,理解称其为“天下之伟观”的缘由。

  3、激发对大自然奇异景观的喜爱之情。

 

 

 

 

 

 

 

一、 主题导入:

  1、世界上的自然奇观数不胜数,它们各具特色,无比奇异。今日,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我国的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去看看有名中外的“浙江潮”。

   2、播放视频资料:

  (1)首先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浙江潮。(播放解说视频)

  (2)试着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发觉或者感受。  

  (3)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文学家周密,用不到一百字就呈现出了浙江潮的风姿,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2、解读文意:

 (1)指名沟通,指导朗读: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指导同学读出对浙江潮的赞美。)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说说这两句写得怎么样?

  (引导同学发觉其中对形色声势的描写,概括出基本特点:形态多变,如雪似玉,声势浩大。)

  ③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引读:当有名诗人杨万里看到浙江潮这汹涌澎湃的气概,也不由得发出感慨······

  3、感悟文眼: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吗?和小组同学争辩一下,简要写下你们的理由。

  (2)全班沟通,老师引导总结:

  (从声势浩大、宏伟壮丽、变化万千、经久不衰等方面入手点评。)

  (3)引读赞美:

  当年,周密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得赞美——

  今日,我们每年照旧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想说一句——

  将来,浙江潮还将这样汹涌澎湃下去,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说——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学而时习之》

教学

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一、导入课题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学而时习之》。

  2.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识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三、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课题方案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