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通知1

作者:徐佩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4-12-13

薛家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安排表

研讨时间:20241015下午13:00—16:00

研讨主题:指向课堂教学中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

活动内容

地点

责任人

合作团体

参加人员

1300

——

13:40

 

金色的草地

 

至真楼二楼多媒体教室

丁晓晴

教研组

三至六年级

语文教师

13:50

——

14:30

 

灰雀

 

陈云

教研组

14:40

——

15:00

执教反思

组内评课

组际评课

各教研组

语文学科

15:00

——

1600

专家引领

薛辉

 

相关工作安排:

工作内容

责任人或团队

活动场地环境布置

郝妍

电教设备保障

蔡露滢

组内评课

董明媛、汤婷婷

活动摄像摄影、报道

朱安琪、吕慧

研讨实录

岳煜婷、信俊秀

手册装订

张弟连

活动主持

潘虹

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生成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16 金色的草地

教时

第一课时

日期

2024.10.15

1. 教学目标(在怎样的情境中,围绕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活动,达成什么结果)

1、认读、识记、会写“蒲、”等13个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合拢仔细观察、快乐”等词语。

2.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1)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观察”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故事,学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2)就本课而言:课文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法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中“很早”“中午”“傍晚”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描写草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样貌的词句,表明“我”留心观察了事物的变化。

课后习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第二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

2.学情分析

1)有什么: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能主动观察。经过之前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2)缺什么:大部分学生未见过蒲公英,对蒲公英开放、合拢的特点,学生不易理解。

3)能什么:学生能梳理课文内容,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课文的意境美。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常规积累

朗诵古诗

齐读


一、创境质疑,探究课题

 

1.魔术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丁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魔术,谁知道丁老师是怎么变的?

2.激趣问答

同学们,让我来采访采访你们,你见过什么样的草地?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这样的草地,你见过吗?

4.尝试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魔术导入

 

指答

预设:绿油油的草地、金色的草地、一望无际的草地

 

指答

 

 

(看→观察)

板书:观察

 

颜色、秋天的变化、面积→留心生活、会发现

 

 

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寻变色之因

 

任务一:品读课文,想画面

1.自读课文,,交流反馈

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老师相机评价朗读

2.正音

句子找得很准,而且都读正确了。这句话中有这样一个词,你来读(指读)蒲公英,教学“蒲”字

3.了解蒲公英:

4-9月开花,出示花和种子图片(回顾二年级《植物妈妈有办法》)

4.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你从句子中知道了些哪些信息

①聚焦“变成金色”,会变色

②聚焦“蒲公英盛开”,了解因果

6.根据笔记,再读句子

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草地什么时候是金色的?请用“——”画出相关句子。

 

(出示蒲公英

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学生自主说一说对蒲公英的了解

 

生读句子,指答

 

指导重音朗读

 

 

 

 

 

指导朗读:不拖音,停顿正确

 

板书:盛开

 

圈画“变成金色”、“蒲公英盛开”

三、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任务二:聚焦发现,体会观察

1.师生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前三句话

小结:这里草地真的变颜色啦!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啦! 

3.继续读第二天的发现

师引读: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的“仔细观察”和前面的“发现”、“看见”意思一样吗?

②追问:为什么他之前观察的不是那么仔细呢?

③你觉得他这次要怎么观察?

追问:他是随便观察的吗?品读“这是为什么呢?”

4.观察发现

过渡:所以,第二天早上“我”就去仔细观察了,我发现(引读)

①根据作者的发现,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相机教学“拢”字

②根据板书,带着动作,说一说原因

情境过渡:到了中午,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照在身上,他要去观察吗?到了傍晚,肚子饿了,他还要去看吗?

③作者和你们想的一样,什么都阻挡不了他热切观察的心。课后就有这样的习题,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自己试着写一写。

④交流反馈,指答

⑤根据板书,说得更具体些

小结:仔细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⑥同桌两人合作,试着把这一部分内容完整的说一遍

5. 小结:由此,我们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和什么有关系?

原来,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深、更多的了解。

6.引读第四自然段

①所以作者是忘不掉这片草地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②在作者心中,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怎样的蒲公英呢?

③“从那时起”是什么时候?

④同学们说的好像都是第三自然段的内容,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二自然段呢? 

⑤哪里看出他们玩得很“快乐”?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关注动词)

⑥配乐,做动作读第四自然段

⑦齐读第四自然段

 

指答:文章第三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

 

 

指答

预设:仔细观察比发现和看见更细致,凑得更近了

 


指答

 

 

 

 

指答

早上,草地___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________。

 

 

指答

预设:要去看的!

 

 

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板书:中午、金色、张开

      傍晚、绿色、合拢

 

 

指答

 

生自由回答

 

 

 

仔细观察蒲公英后

 

指答

预设:玩得开心,快乐的记忆

聚焦第三自然段,关注作者的发现。

 

板书:仔细观察、发现、看见

 

细读第一、二句话,了解作者是去钓鱼和回家路上,路过时无意间发现草地会变色。

 

引导:为什么呢?说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还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目标仔细看,这才叫做“仔细观察”

 

 

板书:早上、绿色、合拢(笔顺)

 

通过追问,把看起来是绿色和金色的原因说的更具体。

预设:和花瓣的张开、合拢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

 

小结:“从那时起”既指“仔细观察蒲公英后”,也指“兄弟两人对蒲公英的美好回忆”

怪不得作者觉得有趣呢!

四、回顾篇章指导练习

1.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16(金色的草地),知道了这片草地会变颜色是因为(蒲公英的张开与合拢),我们还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当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就会有新的发现。我们要更加细致的观察,还会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合作读诗)

2.希望今天的学习可以让大家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多一份喜爱和认识,在生活中也做个有心人,发现身边事物的特点和细微变化。

3.《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4.观察、书写蒲、”字

板书设计

16、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盛开

             变化     原因

              看见  发现       早上     绿色    合拢

             仔细观察          中午     金色    张开

 傍晚     绿色    合拢

 

 

 

 

 

 

 

 

 

 

 

 

 

 

 

 

 

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生成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25.灰雀

教时

第一课时

日期

2024.10.15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冷”“冻”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婉转”“惹人喜爱”等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3.能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体会小男孩和列宁的内心活动,读好对话,同时感受两者的人物形象。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本课重点是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关注对话:要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课文,通过阅读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关注朗读: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很有特色。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同,对话中所要表达的内涵不同,语气也不同。教学时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来练习朗读。在体会了人物内心想法之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总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

关注积累运用:文章刻画人物形象主要利用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受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2.学情分析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一、揭示课题,初识灰雀

 

1.出示课题,教学“雀”字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可爱的小动物——灰雀。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它的名字。一起读课题。

2. 质疑课题。

3. 出示灰雀的资料及文中描写灰雀的文字,指导读好,相机正音、理解“婉转”等词语。

1.引导学生观察“雀”的写法

2.浏览灰雀的资料,读好第一段,交流对灰雀的印象。


二、借助要素,理清故事

 

出示学习任务一: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文章围绕灰雀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课文讲了和灰雀有关的怎样的故事呢?要想讲清楚这个故事,我们要抓住主要人物和发生的时间,除了灰雀之外,主要人物是——列宁和小男孩(板书)

认识列宁吗?简介作者,总而言之,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2. 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能不能结合板书,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先说说看。

3. 指名交流,指导概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认识列宁,交流列宁的资料。

 

3. 借助板书,讲好整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时常到公园看灰雀。一天,他发现其中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为了找到灰雀,和小男孩进行了一番交谈。

第二天,灰雀又回来了。

三、小福尔摩斯:聚焦言行,读明故事真相

 

过渡:同学们抓住时间和人物,把这个故事概括的完整简洁,我想问:灰雀到底去哪儿了呢?

1. 出示学习任务二:1默读课文,找出“灰雀被男孩抓走”的相关证据,并圈画出可疑之处。2同桌交流。

2. 指名交流找到的证据。相机指导朗读,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证据一: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证据二: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证据三: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证据四:“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证据五: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1. 默读课文,找出“灰雀被男孩抓走”的相关证据,并圈画出可疑之处。

 

2. 同桌交流,补充证据。

 

3.读好找到的可疑部分。

能不能读出这种心虚,还有谁也找到了这个证据?

 

心里很矛盾,你在想什么?

 

知道灰雀还活着,又确定它会飞回来, 看来灰雀就在男孩的掌控之中。

四、心理分析师:品读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过渡总结:同学们真是一个个小侦探,找到了这么多证据,这其实也是读好对话的秘诀。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一天,来到这片白桦林,读好这段对话。

1.出示学习任务三:同桌合作,分角色读对话,边读边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指名合作读、评价。从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3.这么可爱的小男孩,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谁来读列宁的话?相机追问列宁的想法。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列宁?

4.读到这里,我们都感受到了小男孩和列宁对灰雀的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30+10:完成语补第三大题。

1. 同桌合作,分角色练读对话。

 

2. 评价朗读。交流小男孩的形象。

 

3.学生分角色再读对话,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4.交流列宁的人物形象。

 

小男孩:知错就改、心地善良等。

 

列宁:呵护尊重小男孩。

板书设计

26.灰雀

列宁     小男孩     提示语

有一年冬天……    标点

     一天……  交谈 语气词

第二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研究通知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