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交警——学会采访》

作者:张丹 文章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24-12-13

学会采访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张丹

 

【主题背景】

本课题选自《江苏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主题三《今天我是小交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活动主题和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发展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交通警察,他们对身边的交警有一些认识,但并不深入、全面。通过开展今天我是小交警主题活动,学生经历通过视频了解交警工作、现场模拟小交警面试等活动,感受体悟交警的平凡与伟大,在心里种下了守法规知礼让的种子。同时,学生在学做小交警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交通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交警这一职业有一些认识,但认识有限;对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指挥手势并不了解,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他们能感受到交警为我们的道路安全提供保障,但对其职业精神体悟还不够。对于采访方法的要求与执行存在一定的欠缺。

【活动目标】

1、通过链接生活,明确“采访”这种调查方式的一般程序。

2、通过范例对比,讨论总结出采访前的采访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3、结合“我是小交警”主题拟定采访计划,并进行模拟采访,总结出采访时、采访后的基本做法与要求。

4、通过多种形式的采访模拟,提高学生的采访技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指导要点】

明线:要想了解交警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最直接、最直观地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就叫—— 采访暗线通过视频观看培养学生对于交警职业的荣誉感。并通过采访设计表的设计与制定做好采访前的准备。除此之外通过三次模拟采访活动培养学生的采访技能,采访时自我效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采访素养。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学习资料,课前学习单,邀请交警
学生准备:

1、分好六人一小组,7组。

2、计划表每组1张,共7张; 资料卡每组2张,共14张;课前采访问题单每组1张,共7张。

 

 

【主题流程】

 

 

 

【活动设计】

 

驱动问题链

驱动任务链

学习支架

 

观看交警校门口执勤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说一说:交警的职业素养

资源支架:微视频

要想了解交警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说一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法

资源支架:学生交流讨论

回顾过去,对于采访你的了解是?

议一议:采访的步骤及要点

资源支架:学生交流补充讨论

好的采访问题如何设计?

比一比:不同方案对比总结

策略支架:小组讨论方法指导。

采访时我们需要做到什么?

演一演:小组分工模拟采访

说一说:视频观看总结采访时必备的素养

做一做:对话交警进行采访事件

评价支架:组内评价,组际评价,补充要点。

 

一、链接生活,揭示主题

1、链接生活,视频导入

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秉公执法......

师:他们的这些职业素养令我们肃然起敬。

 2、揭示主题,引出采访

在我们的上下学时,校门口总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不仅维持我们上下学校门口的秩序,还守护我们上下学的安全。瞧,有一群小交警正在上岗体验呢。你们愿意加入他们,学做小交警(板课题)吗?

 要想了解交警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实地考察、上网搜查、采访......

这些方法中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最直接、最直观地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

就叫—— 采访补齐课题)

二、探讨采访前的准备

1、交流讨论

    回顾过去,对于采访你的了解是?

   采访步骤:前中后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目的、采访问题、采访对象、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采访工具。

   师:是呀,这些要素我们要明确,确保采访能顺利进行,能收获有效信息。你们今天围绕着探究的主题——“关于交警守护学生上下学安全的研究”来制定一份采访计划表吧。

2. 活动:采访计划我们定

1.议一议:小组合作,确定采访目的。

2.分一分:组长领导组员进行人员分配,把分工情况记录在采访表中。

3.说一说:组员轮流说一说自己的任务。

提醒:计时2分钟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采访目的,并组员轮流说说自己的任务安排?

 预设:目的明确,合理分工,第一个攻坚战已拿下。

3、设计问题:

第二个攻坚战有些难。在采访中,设计好采访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问题设计合理了,你的采访才会有很大的收获。

活动:采访问题我来提

1.比一比:小组合作,仔细阅读对比两张采访计划表。

2.议一议: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有哪里可以提提建议?

3.圈一圈:用红笔圈出优点,黑笔圈出不足。

提醒:计时3分钟

师:对比中,你发现一份好的采访问题要做到什么?

总结:A围绕主题   B有意义,不重复  C注意顺序

课前,张老师已经让大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采访目的设计了一些问题,那么活动三请你读。

 活动:采访问题我设计

1.选一选:组长带领组员把大家的问题放在一起比较和讨论,挑选出3~5个认为设计得好的问题。

2.抄一抄:把挑选出的问题抄在采访表的问题一栏中,并思考:这几个问题好在哪里?

3、准备汇报。

提醒:计时3分钟

小组合作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选取1组的进行实物投影展示。

问:你觉得你们的问题好在哪里?A围绕主题   B有意义,不重复  C注意顺序

问:谁来对照评价标准评一下,还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师:根据刚才提出的建议,各小组再把本组的采访问题做一下细致修改。

④展示:展示学生修改的问题1组。

探讨采访,并作演练

过渡: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第三关,我们要去采访了。

1、小组扮演,模拟采访:

 为了避免大家害羞,真正采访前给大家一个模拟的机会——  选一组模拟。

活动四:采访活动我来演

1. 选一选:内推选一个人扮演被采访的

2. 演一演对照采访计划表,模拟采访情景。

3. 准备汇报。

提醒:计时3分钟

a. 组内评:你们刚刚的模拟采访感觉怎么样?

b. 组际评价:他们的情景模拟有什么想说的吗?

教师相机板书:礼貌  倾听   巧记  专业(板书)

2、视频观看,补充要点

要想采访收获更多,信息丰实且有效,采访时还要做到什么?一段视频,说发现。

教师相机板书:会沟通(目光、态度、语言)  善追问

3、真实体验,树立自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张老师有幸邀请了一名交警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就请坐的最好的一组上台来采访。
师:他们刚才在采访过程中有没有做到刚才提到的要求呢?除此之外,你还欣赏他们的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会组织  展自信

4、采访后总结:

采访后我们都要对自己的采访内容进行整理,总结。

     (板书采访后<总结>)    整理资料 总结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每个组都一一进行真实采访,希望你们课后小组同学们合作,认真完成。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采访,我们知道了(看板书)采访的基本要求。希望你们在今后能运用学到的本领去采访更多的人,采集到更多、更新鲜的信息。

【板书设计】

 

【评价方式】

1. 小组互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互相评价对方在活动中的合作表现和创意制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审美能力

2. 观察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每个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活动反思】

一、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本次《今天我是小交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旨在通过模拟采访交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交警的职业特点和交通安全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采访技能和自我效能感。活动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模拟采访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从学生的参与度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特别是在模拟采访环节,学生们展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有益的。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显得较为被动,可能是因为对交警职业的认识不足或者对采访技巧的不熟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视频导入、小组讨论、模拟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交警的工作和职责。特别是通过模拟采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有效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在采访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例如提问的针对性和深度不够,这提示我们在未来的活动中需要更加注重采访技巧的培训。

四、学科整合与跨学科学习

本次活动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跨学科学习的乐趣。通过将拓染技艺与帆布包设计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习到了非遗技能,还锻炼了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整合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五、活动改进与建议

1.在未来活动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邀请真正的交警进入课堂,让学生与交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增强活动的现实感和教育效果。

2.对于采访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演练,帮助学生掌握更专业的采访方法。

3.在跨学科整合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设计更多富有创意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对于活动中表现被动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通过个别辅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了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不足,这将为我们未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宝贵的经验。

 

 

【资料链接】

1. 抖音交警校门口执勤的视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研究课教学设计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 址: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 邮编:213125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电话:0519-85951757,85953527 传真:0519-85950502 电子邮件:czxjxx@163.com

    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