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配画校本课程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校本课程资料
课程名称: 古诗配画
执教老师: 郁 悦
上课地点: 五 (2)
目 录
1、 课程纲要
2、 点名表
3、 课程讲义
4、 考评方案及评价结果
5、反思总结
古诗配画课程 点 名 表
姓 名 | 班级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纪宇宸 | 五1 | |||||||||||||||||
夏雨泽 | 五1 | |||||||||||||||||
张子睦 | 五2 | |||||||||||||||||
肖俊瑶 | 五2 | |||||||||||||||||
陈语晗 | 五2 | |||||||||||||||||
张蕊 | 五2 | |||||||||||||||||
叶俊熙 | 五2 | |||||||||||||||||
李婉馨 | 五3 | |||||||||||||||||
金瑰 | 五3 | |||||||||||||||||
刘唯宫 | 五4 | |||||||||||||||||
季雨彤 | 五4 | |||||||||||||||||
张露兮 | 五5 | |||||||||||||||||
房若君 | 五5 | |||||||||||||||||
刘朱雨蒙 | 五6 | |||||||||||||||||
吴梦涵 | 五6 | |||||||||||||||||
徐懿凡 | 五7 | |||||||||||||||||
钟灵汐 | 五7 | |||||||||||||||||
马歆怡 | 五8 | |||||||||||||||||
孙梦瑶 | 五8 | |||||||||||||||||
齐子轩 | 五9 | |||||||||||||||||
李若铱 | 五9 | |||||||||||||||||
刘可轩 | 五10 | |||||||||||||||||
包韵莱 | 五10 | |||||||||||||||||
查羽喆 | 五11 | |||||||||||||||||
陈玥 | 五11 | |||||||||||||||||
王博涵 | 五12 | |||||||||||||||||
江凌轩 | 五12 | |||||||||||||||||
杨翊冉 | 五13 | |||||||||||||||||
陈诗涵 | 五13 | |||||||||||||||||
张紫萱 | 五14 | |||||||||||||||||
朱研霖 | 五14 | |||||||||||||||||
朱欣妍 | 五15 | |||||||||||||||||
王景涵 | 五15 | |||||||||||||||||
张益萱 | 五16 | |||||||||||||||||
张懿萱 | 五16 | |||||||||||||||||
张欣妍 | 五17 | |||||||||||||||||
郭梓瑶 | 五17 | |||||||||||||||||
周瑞潼 | 五18 | |||||||||||||||||
周瑞蕊 | 五18 | |||||||||||||||||
陈仁希 | 五19 | |||||||||||||||||
池晨曦 | 五19 | |||||||||||||||||
李响 | 五20 | |||||||||||||||||
朱文钰 | 五20 |
古诗配画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 1《悯农》诗配画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
教
学
要
点 | 《悯农》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唐代:李绅唐
那么,你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诗里的农民在锄禾,那么什么锄禾呢? 给禾苗松土去杂草。种庄稼的时候要除草,锄的次数不怕多,周而复始,勤快地替“禾”除掉旁边的杂草。即使没有杂草的时候,也不应该停止这项工作。应当时常翻动泥土,使土壤疏松。
说起农民的形象通常联想到什么样子?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人要一日三餐,我们每天都要吃米饭!
你知道米饭是从什么东西变成的呢?
米饭既不是来自谷子也不是麦子,而是来自于水稻。米饭是由大米蒸煮而成的,水稻去壳简单处理后是糙米,去壳精磨后是大米,大米来自水稻,而面粉主要来自小麦,小米主要来自于谷子。
水稻是长在水田里的
一起来看看水稻变成大米的过程吧!
1.育秧 2.分秧 3.插秧 4.生长 5.成熟 6.收割 7.大米
说起水稻,不得不提我国科学家袁隆平。
其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小小农作物,看到了中国古代、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务实,感受到我国对于世界文明历史的推进做出的重大意义。
今天就还原“悯农”的故事展开创作吧!
看一看今天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剪刀胶棒 牛皮纸 白色卡纸 彩色马克笔 黑色勾线笔 白色粘土 重彩棒
作品参考步骤: 1.用黑色勾线笔画出碗的形状,并设计花纹装饰! 2.搭配颜色,让碗看起来更美观,碗里可以画出米粒效果。 3.设计一个盘子添加花纹,把碗剪贴到盘子上,可以增加黑色的阴影哦! 4.用深绿浅绿色的重彩棒画出很多小草,设计田地的元素(太阳 草屋等) 5.设计农民辛苦锄禾的形象并剪贴组合成画面,把碗放到画面下方。 6.用白色粘土捏错成一个个水滴型,既是农民的汗珠也是碗里的米饭。 7.从小汗珠到大米粒的过渡,最后在画面中写出文字《悯农》完成作品。 通过想象画面还原故事画面,农民的汗珠变身碗里的大米!
|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 2古诗配画《村居》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
教
学
要
点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你见过风筝吗?风筝长什么样子?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的特点,观察一下!
想象一下诗句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呢?
看一看今天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绿色卡纸 黑色勾线笔 白色卡纸 白色油漆笔 剪刀胶棒 彩色马克笔
作品参考步骤: 1.画出风筝的造型和花纹图案,设计孩童放风筝的画面场景。 2.搭配颜色,运用鲜艳的色彩表现画面内容。 3.把画好的内容剪贴到绿色卡纸上,拼贴组合设计。 4.画出风筝线,用水彩笔装饰背景,丰富整个画面。
|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 3.古诗配画《春夜喜雨》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
教
学
要
点 |
一起来朗读这篇古诗!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认识作者: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春天时节,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创作背景~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首咏雨诗! 所以,诗中描写的是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么,雨中的万物是什么样呢?
来看看春雨下的植物!
一场春雨!冬眠的小动物都睡醒了~ 挂在山洞里的蝙蝠 藏在水底的鲤鱼 挖洞的小青蛙 蜷着睡觉的小刺猬 缩进壳里的小蜗牛 集体冬眠的蛇 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冬眠方式~
下雨的夜晚是什么场景呢?
下雨时小动物都躲在哪里呢?
看一看今天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素描纸 剪刀胶棒 水彩笔 黑色勾线笔 方形背景纸 水粉颜料
用铅笔浅浅地画出整个画面的形,并用黑色勾线笔对小动物进行描边。 用水粉颜料出棕色,涂上地下的泥土部分并做出晕染的效果。 (注意避开小动物挖的洞,不要浸过去了) 用灰蓝色画出天空的颜色,天空的下部分一点红(提前用油画棒白色画出闪电)水油分离用偏黄的浅棕色涂上小动物的冬眠洞(注意尽量避开小动物,不要晕染到小动物身上了) 最终效果: 用棕色皱纹纸、棉花、毛球等综合材料给小动物做一个温馨的小窝!
|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 4《山村咏怀》诗配画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
教
学
要
点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 北宋: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人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北宋大儒。 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诗人在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诗中描写的正是一幅田园风光图!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乡村的房子长什么样呢?一起来看看吧~ 屋顶 窗户 门
仔细观察房屋有前有后,这就是遮挡关系!
幻灯片 9: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观察凉亭长什么样!
“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鲜花的颜色很丰富!
下面,一起欣赏一些田园风光的美景吧!
看一看今天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彩色粘土 黑色勾线笔 白色卡纸 颜料工具 剪刀胶棒 彩色马克笔
作品参考步骤: 1.画出大大小小的房屋和亭子,并搭配颜色! 2.用颜料画出彩色的风景,用各种颜色进行点彩混合! 3.把房屋和亭子剪贴到背景上,注意排版关系(右前右后,也可以用遮挡关系) 绿色的像茂盛的草丛、五颜六色的鲜花、蓝色的小溪…… 最终效果: 用粘土做出色彩鲜艳的小花装饰到前面,拉近构图前后关系。
|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 5《望天门山》诗配画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
教
学
要
点 | 一起来朗读这篇古诗!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认识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望天门山》是唐代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
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 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这里就是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诗中描写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通过诗句你联想到什么画面呢?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那么,诗中都有哪些景物呢? 诗中的风景~ 天门山 长江 孤舟 红日
看一看今天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素描纸 水彩笔 黑色勾线笔 方形背景纸 水粉颜料
作品参考步骤: 用水彩笔(马克笔)刻画远处的两座山(注意前后关系和颜色渐变) 在山前画出红日,在山前画出江水,还可以用白色粘土做一个小船。 用金色油漆笔给山脉勾边,强调轮廓感。再用水和颜料结合进行铺色渲染背景! 接下来设计李白的人物形象(动态)并剪贴下来。 最终效果: 把李白的形象与风景结合,还原《望天门山》的诗中场景!
|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 6《小池》诗配画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
教
学
要
点 | 教学过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景象是不是非常的美呢?
诗里面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呢?
蜻蜓 荷叶 泉水 荷花
蜻蜓,想必小朋友们都认识它吧?
透明的翅膀 圆鼓鼓的脑袋 胖鼓鼓的身体 长长的尾巴 细长的脚
欣赏蜻蜓的图片,看看它有哪些特点? 红蜻蜓的形态轻盈优美,身体是对称的! 蜻蜓颜色丰富,色彩鲜艳。 蜻蜓的花纹丰富!
你知道么,在昆虫里蜻蜓的眼睛最多!
蜻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有三个单眼,复眼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 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
蜻蜓拥有两对薄薄的、窄而长的大翅膀,轻轻振翅就能飞向蓝天。
蜻蜓生活在哪里呢?
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稚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
春天就要接近尾声了,池塘里的荷花慢慢的展露出头角。
不同状态的荷花!
荷叶的外形特点是怎样的呢?
还原《小池》,用线描的方式展开创作吧! 线描元素参考
看一看今天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剪刀胶棒 白色卡纸 彩色马克笔 黑色勾线笔 重彩棒 颜料工具
作品参考步骤: 1.用黑色勾线笔画出荷花与荷叶的轮廓(设计池塘荷花的画面构图) 2.用点线面和各式各样的花纹填充荷花与荷叶,注重疏密关系! 3.荷花上色,与荷叶进行区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4.在背景上用黄色和白色油画棒画出装饰星星或气泡等任意形状(装饰背景) 5.画完后用颜料工具兑水上色,形成油水分离的效果! 6.把白色卡纸进行对折,在画出一半蜻蜓的轮廓结构,然后打开利用对称性原理。 7.对应画出完整的蜻蜓轮廓并装饰花纹,最后用鲜亮的颜色填充搭配。 最终效果:把蜻蜓剪贴到画面中,与小荷形成互动,还可以再做一只小蜻蜓哦!
|
校本课程讲义
内容 | 7《舟吴过江》诗配画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为古诗配画。 2、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一起来朗读这篇古诗! 一剪梅·舟过吴江 【作者】蒋捷 【朝代】宋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1]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创作背景~ 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意思呢?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型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中提到的芭蕉你了解吗? 芭蕉叶,中药名。为芭蕉目、芭蕉科、芭蕉属植物。 叶子为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
观察芭蕉叶的特点! 芭蕉叶的叶子是长圆形,叶子的边缘有的被风吹破,变成一个个小缺口。
欣赏画笔下的芭蕉~
樱桃,蔷薇科樱属植物,是世界公认的“天然VC之王”和“生命之果”。 诗中提到的樱桃你吃过吗?
观察樱桃的特点! 红红的!有大大的小小的头上的枝细细长长的,有直直的、弯弯的! 有的樱桃的枝是连在一起的。
可以把樱桃装进篮子里~ 篮子里的樱桃有的完整有的只能看到局部,这就是“遮挡关系”。
欣赏画笔下的樱桃~
一起画出诗中的芭蕉和樱桃吧!
看一看今天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 素描纸 水彩笔 黑色勾线笔 水彩颜料
作品参考步骤: 构图设计:理解环绕式构图方法 (画出四周环绕的芭蕉叶,和篮子里的樱桃形象刻画) 什么是环绕式构图?
注意樱桃的遮挡关系表现!上色时候强调出明暗关系和高光。 篮子的暗部和樱桃的暗部用深色表现,记得加上黑色影子显得更立体!
用线条排列的方式表现出芭蕉叶的叶脉,注意线条的疏密关系。 给芭蕉叶适当上色,注意深浅变化。(呈现红色的樱桃和绿色的芭蕉强烈对比)
最终效果: 最后用水彩颜料铺色晕染,还可以画出樱桃装饰背景!
|
关于 古诗配画 校本课程的考核方案 | |||||
实施年级 | 五年级 | 制定教师 | 郁悦 | 考核时间 | |
评价考核目标 | |||||
具体考核方法及策略 | |||||
教师对课程本身及其课程实施效果的看法及相关建议 |
古诗配画 校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表
实施年级 五年级 考核教师 郁悦 考核时间
姓名 | 班级 | 课堂考核(40%) | 期末考核(60%) | 综合学业成绩 | 等第 | |
考核形式 | 闭卷考试 | |||||
考核成绩 | ||||||
纪宇宸 | 五1 | |||||
夏雨泽 | 五1 | |||||
张子睦 | 五2 | |||||
肖俊瑶 | 五2 | |||||
陈语晗 | 五2 | |||||
张蕊 | 五2 | |||||
叶俊熙 | 五2 | |||||
李婉馨 | 五3 | |||||
金瑰 | 五3 | |||||
刘唯宫 | 五4 | |||||
季雨彤 | 五4 | |||||
张露兮 | 五5 | |||||
房若君 | 五5 | |||||
刘朱雨蒙 | 五6 | |||||
吴梦涵 | 五6 | |||||
徐懿凡 | 五7 | |||||
钟灵汐 | 五7 | |||||
马歆怡 | 五8 | |||||
孙梦瑶 | 五8 | |||||
齐子轩 | 五9 | |||||
李若铱 | 五9 | |||||
刘可轩 | 五10 | |||||
包韵莱 | 五10 | |||||
查羽喆 | 五11 | |||||
陈玥 | 五11 | |||||
王博涵 | 五12 | |||||
江凌轩 | 五12 | |||||
杨翊冉 | 五13 | |||||
陈诗涵 | 五13 | |||||
张紫萱 | 五14 | |||||
朱研霖 | 五14 | |||||
朱欣妍 | 五15 | |||||
王景涵 | 五15 | |||||
张益萱 | 五16 | |||||
张懿萱 | 五16 | |||||
张欣妍 | 五17 | |||||
郭梓瑶 | 五17 | |||||
周瑞潼 | 五18 | |||||
周瑞蕊 | 五18 | |||||
陈仁希 | 五19 | |||||
池晨曦 | 五19 | |||||
李响 | 五20 | |||||
朱文钰 | 五20 |
校本课程总结
古诗配画校本课程期末总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