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古诗之旅》课程纲要
《古诗配画》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 古诗配画 | 设计者 | 吴轶 | ||
适用 年级 | 1-6年级 | 总课时 | 课程 类型 | R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 | |
课程 简介 (200字内) | 古人云:“诗堪入画方称妙”。诗是画的升华,画是诗的想象;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古诗配画”特色课程能够让孩子们更真切地领略诗情画意,感悟古诗的意境美,营造浓厚的诗词学习氛围。 | ||||
背景 分析 (500字内) |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也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色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配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了解和赏析古诗的兴趣,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文学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也能够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光彩。 | ||||
课程 目标 | 1.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的诗人和诗句。 2.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并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古诗配画的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力,给古诗配上一幅适合诗情的图画。 4.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 ||||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 古诗配画校本课程共分为“看图猜诗”、“诗画赏析”、“诗画同源”、“评诗论画”四大环节。 首先是“看图猜诗”环节(第2-4周),通过课件向学生播放视频和图片,请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一猜是哪首诗表达的意境,并且要把这首诗背诵出来。 在“诗画赏析”环节(第5-7周)中,师生共同赏析古今优美的诗画作品,请学生通过寻找画面中的相关因素,如主体、景物、意境等,联系诗词中相对应的词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如何巧妙地通过画面进行表达,还了解了构图的合理性、诗词的书写格式等。 而在“诗画同源”学生动手实践环节(第8-10周)中,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引导学生体会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涵,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最后的“评诗论画”环节(第11周至学期结束)中,教师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班级教室外的墙壁展区,“诗”与“画”的结合,能使学生在充分感受诗的同时,将诗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把诗理解得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诗文素养,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了文化积淀。 | ||||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 l 综合考查学生诗文背诵,诗意理解、等方面知识,绘画作品要紧扣诗文主题,应做到主题鲜明,构思生动,能够用画笔表达诗文意景。 1、对学生的评价分别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考评分“平时考核”和“期末综合评定”两步:平时考核内容为出勤情况、提问检测、作业情况、个体创作;期末综合评定内容为基础知识考核、专题创作等。 2、考评按照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后形成综合评定等级。其中,自评权重为20%,互评权重为30%,指导教师评价权重为50%。 3、学生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与待合格四级。80分及以上为优秀,70分—80分为良好,60—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合格。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备 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