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影十月学习
学习书摘及心得
标题 | 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 |||
作者 | 高倩 | 出处 | 知网 | |
主讲人 | 陈笑影 | 日期 | 2024.10 | |
学习札记 | ||||
在小学音乐教育领域,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教育目标,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熟虑并付诸实践的课题。本文针对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创新。它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组合、转换与拓展,主要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考等认知活动,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其特点在于从新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想法。思维主体不局限于经典的解决方案或固有的经验,而是充分发散思维,拓展思路,利用直观、形象、联想、对比、分析等多种手段,给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小学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音乐欣赏中,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表演中,学生可以基于个人理解,用创新方式表达情感;在音乐创编中,学生可以自创舞蹈动作,设计游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乐评价中,学生可以从多维度评价作品,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一是有助于挖掘学生音乐潜力,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尝试新方式,展现个性化思考与表达; 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自信,使学生尝试新创意,挑战未知,获得成就感,建立信心;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多样音乐理解和表达方式,发掘音乐无限可能,助力学生终身发展;四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通过创新与实践深化音乐理解,激发探索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学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基于音乐视听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视听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处于具象思维阶段,教师利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视听资源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感染力强的视听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即兴创造,激发创造潜能。 以鲁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乐曲《玩具兵进行曲》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创设音乐视听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电影《玩具总动员》的精彩片段,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情感共鸣。随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玩具兵进行曲》这首生动活泼的管弦乐曲。全曲长约四分钟,结构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聆听、律动、跟唱等多种方式,全面感受乐曲中三个部分各自不同的音乐节奏与特点。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乐曲中不同的音乐情绪,做出相应的体态动作,以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 除上述基本的教学步骤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快乐的’‘活泼的’‘勇敢的’这几个形容词,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玩具兵呢?”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让他们在理解乐曲的基础上,更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歌词内容进行改编。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乐曲《玩具兵进行曲》,还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讲解重点乐理知识,奠定创造思维基础 乐理知识是音乐教育的基石,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基本乐理知识,如音阶、音高、节拍和曲式等,为学生音乐学习与创作提供理论基础。随后,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将乐理知识应用于创作实践,发展创造性思维。 以鲁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歌曲《老鼠和大象》为例。该作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音乐表演平台,还蕴含了丰富的乐理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老鼠和大象》是一首儿童题材的叙事歌曲,其结构独特,节奏形式丰富多样,音域由窄渐宽,乐句由短变长,整体氛围由紧凑逐渐舒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学习。首先,教师可以从歌曲的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在聆听并尝试跟唱,初步感受乐曲中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音乐基础,指导学生利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进行节奏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自由律动、节奏游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重点节奏“前八后十六”。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歌曲的第二段说唱部分,与第一段、第三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节奏的力度变化。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节奏知识创编动作,完成音乐表演。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乐理知识是音乐创编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乐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合理解析音乐情感,拓展创造思维空间 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其情感世界,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解析音乐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价值,感受音乐之美,有创造性地表达情感。 以鲁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卢沟谣》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唱歌活动时,可以运用情绪丰富、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卢沟桥地区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从而深刻理解歌曲中激昂、饱满的情绪。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卢沟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面貌变化,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为学生奠定情感基调。其次,教师可以在伴奏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鼓励学生自由跟唱和律动,以营造轻松、有互动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体验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再次,教师可以结合歌词内容及渐强、反复跳跃、力度等音乐记号,详细讲述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加深对歌曲内涵的感受。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内心感受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创造性地做出相应的体态动作,以表达他们对歌曲情感的体会。 通过深入解析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和情感色彩,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音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情感分析和讨论活动,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整合音乐创造素材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依赖于音乐素材。音乐素材包括乐器、图书、图谱等,还有学生自制的发声器具。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整合音乐素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物质支持。 以鲁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歌曲《老爷爷赶鹅》为例。在唱歌活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四二拍的含义,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及呼吸方法,让学生能熟练运用齐唱、合唱、轮唱等演唱形式;同时,通过引入多种形式的课堂乐器,鼓励学生充分表现乐曲中的情绪。歌曲《老爷爷赶鹅》采用C大调,单乐段重复带扩充的结构,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教师应导入歌曲,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探索“二声部比一声部晚唱两拍”的轮唱规律,为后续的合唱练习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学唱第一声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琴声演示第二声部,配合学生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两个声部的旋律。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唱歌软件分别学唱一、二声部,并录制下来。通过听辨自己的演唱,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音准和节奏。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口风琴演奏整首曲子。在学生掌握基本手位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第一行、第二行旋律设计更加简便的指法,帮助学生更流畅地演奏。 通过整合多元化的音乐素材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创意,设计更加新颖和独特的演奏形式。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 (五)组织音乐创编活动,锻炼学生创造能力 音乐创编活动是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和进度,组织创新旋律、改编歌词或音乐剧制作等活动。在创编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创编活动并提供指导,以锻炼学生创造能力。 以鲁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唱歌活动“动物说话”为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心理,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形式和体态动作,开展富有趣味的音乐剧表演活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聆听和学唱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特定的节奏型,学会演唱歌曲。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形态。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学理念。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律动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创编音乐情景剧,并设置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同时,通过音乐情景剧的创编和表演,能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六)优化教学评价反思,保持学生创造热情 教学评价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可基于层次性目标,设计全面、个性化的评价过程及灵活、具有针对性的反思与调整策略。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自信,保持创造热情,发展创造性思维。 以鲁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歌曲《我是小鼓手》为例。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创造力、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结合层次化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展开全面评价,满足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给予积极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最后,教师应反思创新教学组织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扩充教学素材和器具,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创造需求。教师经过优化教学评价与反思环节,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创新热忱,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进而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成效。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素材整合、情境创设、理论讲解、情感解析、创编活动到评价反思等多个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热情,拓宽艺术创造视野。
| ||||
学 习 心 得 | 为了增强学生对于不同音色的识别能力,教师特地设计了一款听辨训练游戏。此游戏中,教师会事先准备好多种具有独特音色特征的乐器或声音样本,例如碰铃、响板及小提琴等,邀请学生们闭目静听,并尝试分辨出具体是哪一种乐器或是哪种声音效果正在播放。经过持续性的实践练习,学生们能够逐步提高其对各种音色差异性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在一次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选取了碰铃、响板与小提琴这三样工具,在课堂上演奏了几段简短的旋律后,要求所有学生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并指认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来自哪一个特定的声源。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有的认为那清亮悦耳之声来自于碰铃;有的则觉得那是响板发出的连续敲击声响;也有人坚信自己捕捉到了小提琴演奏时那柔和绵长的曲调。通过此类富有创意的音色辨别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掌握了如何区分各类常见乐器的基本技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整体音乐鉴赏水平的提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