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阅读2024.11
学习书摘及心得
标 题 | 单元教学是知识分化与学习者工具化矛盾的解决之策 | |||
作 者 | 任也韵 | 出 处 | 网络学习 | |
主讲人 | 尹丽 | 日 期 | 2024.11 | |
学 习 札 记 | ||||
(一)单元教学是知识分化与学习者工具化矛盾的解决之策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从模糊走向精细,生产者知识技能专业化,学科体系划分泾渭分明、边界清晰。学校教育“将学校设置的科目等同于学科,等同于学科中的知识,而不再论及该知识产生背后的人类实践活动和经验”。学习者在掌握大量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逐渐被异化成各个学科知识技能的容器,学习者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被淡化。为此,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ay)主张实用主义教学,提出单元教学模式——“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与课题—拟定解决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他的学生克伯屈在此基础上创立“设计教学法”,提出以学生活动为依据、取消分科和教材的“学习单元”概念,他因此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领军人物、比利时教育家德克乐利(O.Decroly)在布鲁塞尔的学校中推行“德克乐利教学法”(Decroly Method),“提出教学整体化的原则,即将每个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先制定单元题目,然后根据单元题目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并要求在一个相对连续的时间内完成单元内容”,突破了分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标志单元教学的萌芽。193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逊提出了“探索—提示—自学—系统化—复述”的五步单元教学法。这些都将学生学习心理准备、学习行为变化作为单元教学的核心。单元教学还是联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系统。美国学者加里·鲍里奇依据系统论原理提出学科知识、技能和思想整体把握的整体教学。在中国,朱绍禹(1983)、黄光硕(1983)、王世法(1991)、王学东(1993)、覃可霖(1995)等从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出发,认为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文章带动整个单元教学,将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读练写考)等环节有机而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二)单元教学是对传统“课时教学”的解构和重组 传统的音乐“课时教学”是一课一歌或一课一曲,以音乐作品结构为教学结构、以“知识技能为本”的教学。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欣赏作品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为例,某教学设计“从‘音乐旅行者’视角出发,带领学生通过解读音高、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表现要素去鉴赏音乐,将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融合在课堂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与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审美能力,拓宽文化视野”。这一课例是课时教学的典型代表,其显著特征在于以音乐作品的结构作为教学结构的基础(图1)。其教学目标表述为:“1.能够对交响诗体裁的音乐感兴趣,感受体验乐曲所蕴含的艺术内容及音乐风格,提高音乐欣赏能力。2.通过聆听、歌唱、品悟等多种体验方式,记住《沃尔塔瓦河》主要的主题及其表现要素,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3.了解并掌握交响诗的相关知识,知道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生平及贡献。”该设计通过聆听并欣赏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如音高、力度、速度、音色等,以及乐曲中的各个主题,如小溪主题、沃尔塔瓦河主题、狩猎主题、乡村婚礼主题、水仙女舞蹈主题等,将作品逐一聆听、分析转化为课程学习的结构过程。
| ||||
学 习 心 得 | 如何从欣赏“一曲”发展为认识“一类”?如何从聆听和解读音乐主题深化为对音响及其意义表现关系的理解?这需要立足于单元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的整体视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沃尔塔瓦河》不仅仅是一首乐曲,它更是作曲家对祖国的爱的表达。乐曲中的所有音乐要素、主题、结构和体裁都是作曲家心中“祖国之爱”的载体,体现了作曲家从描绘祖国景象,到抒发对祖国的情感,再到升华对祖国执着坚定精神信念的心路历程。基于这样的理解,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是:1.作曲家选择了什么来表达“祖国之爱”?2.作曲家是如何表达“祖国之爱”的?3.作曲家表达“祖国之爱”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从创作者的角度去聆听、分析和理解《沃尔塔瓦河》,我们可以将它与《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等作品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思考:“我心中的爱是什么?”“我选择什么来表达心中之爱?”“我如何表达心中之爱?”“我表达爱的目的是什么?”这样,音乐要素、主题、结构、体裁等知识技能就会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情感的手段,充满生长的力量。学生的思维也会呈现出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和情感创作的生长过程,学习就会呈现将音乐情感体验与音乐语言运用有机结合、迁移运用的动态发展过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