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深度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深度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阅读教学中,意味着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内容,而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构建新的理解。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深度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1. 创设阅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创设与阅读文本相关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发现自身已有知识与新阅读内容之间的差异,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前,展示一些海底世界的奇妙图片和目前人类对海洋认知的有限性介绍,让学生意识到海洋还有很多未知,进而对书中描绘的海底冒险产生好奇。
2. 搭建阅读支架,帮助意义建构
教师通过提供阅读方法指导、背景知识介绍、问题引导等方式为学生搭建阅读的“支架”。比如,在学生阅读古诗词时,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象;或者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促使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实现意义建构。
3. 组织合作学习,促进知识共享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活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各自的阅读见解、疑惑,分享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读方式,共同完善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例如,在阅读《绿野仙踪》时,小组内成员分别就多萝西、稻草人等人物形象发表看法,互相补充,拓宽对人物及整个故事的认识。
4. 引导自我评价,深化阅读体验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阅读中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入等,同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调整阅读策略,深化阅读体验,实现深度阅读。比如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思考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后续的阅读方法。
三、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意义
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度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的深度和质量,更好地将阅读收获内化为自身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