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记录2
课外深度阅读的实施
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阅读目标,课外阅读就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训练方式。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要在阅读实践中完成,阅读实践要在目标精准的阅读指导下展开。
1.低段:统整规划,背讲并用,家校共育。
梳理低年段统编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和“快乐读书吧”,可见主要以图文并茂、活泼生动的韵文、简短故事为阅读载体。
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针对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一年级儿童。教材用四幅情境图演绎了怎样“读书”,即:“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有趣的故事书”,去书店找“好看的图画书”;读后,要“会讲很多故事”,会借助用拼音读更多的书。八个“和大人一起读”除第一单元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不注音外,其他都注有拼音,因为学第一单元时学生还未学习拼音。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采用泡泡语提示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白还可以自己去找来童谣与儿歌背一背,可以与同伴交换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二年级的两个“快乐读书吧”都是读故事,分别指导儿童阅读时要关注封面、爱护书籍和学习读目录。
总体来讲,一年级的课外阅读的阅读时间主要在课外,但是阅读指导者必须同时在场予以及时指导、鼓励与帮助。学校里,教师有意识地开展课堂及课间阅读指导与陪伴,尤其注重课间的阅读引导。相比较而言,家庭的阅读陪伴、辅助与鼓励尤其重要,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更多依赖于家庭阅读陪伴、辅助、鼓励与指导。因此,低段课外阅读,要整体规划学期的课外阅读目标、内容,在学期开始就发布给家长,明确提出对家长的要求,争取家庭的配合,鼓励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每天亲子共读阅读计划,比如每天共读10分钟,读一个图文并茂的简短故事或者背诵一则韵文。
二年级的课外阅读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地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当儿童寻求帮助的时候必须有“大人”在场。
阅读评估渗透在阅读过程当中,关注阅读兴趣与阅读过程,从知识层面上来说,主要通过读带拼音的韵文、短小故事,培养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的能力;从阅读成效的角度来说,主要通过背诵韵文、借助情境图讲述简短故事来积累语言;从习惯养成上来说,主要着力通过读会、背会、讲得出来培养持续阅读的毅力;从兴趣培养上来说,主要通过会背、会讲的阅读成就感和故事本身的趣味性、韵文的节奏美来激发兴趣。
2.中段:聚焦要素,扶放结合,碰撞思维。
中年段课外阅读目标应聚焦于当册教材尤其是“快乐读书吧”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比如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引导读寓言,所在的第二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课外阅读中,应指导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还要联结生活中的人和事进一步理解。因此,在读《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时,都应遵循读懂内容、体会道理、联结生活实际深入理解“三步走”的阅读方式。
所谓“扶放结合”,就是读前指导激发兴趣、学习阅读方法、安排开放性的阅读任务;课外自主阅读,依托阅读任务,运用阅读策略方法展开阅读;在阅读分享当中围绕预定的任务阐述阅读所得与所惑,在指导者的追问、提点下,在同伴的相互启发下,提升阅读理解。
3.高段:项目整合,读写交互,深化理解。
进入高年段之后,课外阅读以读某一部经典作品为项目主任务,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好任务分解与阅读计划,构建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读写活动,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记录阅读所得,强化阅读感受,并借助写作梳理阅读理解与思考,在梳理中深化思维活动。
在经典作品的课外阅读项目化学习中,承担深化阅读理解与发展表达双重任务的写作,究竟写什么?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设计三个方面的写作活动:一是基于内容理解的写作,梳理人物关系图、整理情节发展图、写作品梗概等;二是评判性写作,包括批注阅读感受,写一写作品中人物的印象,联结阅读与生活经验写读后感等;三是创造性写作,比如对作品局部进行改写,或者将作品的某一部分改编为短剧剧本以便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予以展示演出,还可以受阅读启发创编新的故事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