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 洪郑筱竹 临平小古文讲义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登鹳雀楼)出示课件1
题目中的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它坐落在山西永济市的黄河边上,因为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鹳雀楼。出示课件2、3
二、生字认读
1.同学们,老师把本首诗的生字带送到屏幕上了,你会读吗?出示课件4
2.我再加大难度,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提出要求: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出示课件5
3.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认识它们。
(1)加一加:亻+衣=依;谷+欠=欲;尺+两个点=尽;穴+力=穷;尸+云=层。出示课件6
(2)组词识字:我们还可以组词帮助识记,一起读一读,记一记。出示课件7
(设计意图: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采用多元识字方法,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
4.相信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这几个字,提出要求:齐读,每个字读两遍。出示课件8
三、品读释意
过渡:同学们认识了生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登鹳雀楼》。
(一)学习题目:《登鹳雀楼》出示课件9
这个题目应该怎样断句?“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楼”是一个词,我们不能拆开,所以要求“登”字的后面断句。提出要求: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二)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白日、山、黄河、海。
2.“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山尽”是说“太阳紧靠着山渐渐西沉下去。”
3.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10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板书:所见:夕阳落山 黄河入海)
(三)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示课件11
1.诗人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会想些什么?
2.“千里目”是指看到很远的地方,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就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3.哪个字表示出了还要登楼?
4.“更”字告诉我们还要向上登,再登一层就可以了吗?
5.“一层楼”并不是真的一层,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板书:所思: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结合插图,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四、朗读背诵
1.提出要求:让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诗人的情感。出示课件12
2.借助插图,让我们尝试背诵。出示课件13
五、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4
2.范写指导:
(1)依: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2)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
(3)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
(4)层:左上包围,“云”字的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时写下了这首不朽诗篇,展现出他不凡的胸襟抱负,同样也是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积极进取!出示课件15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登鹳雀楼》。
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8 登鹳雀楼
所见:夕阳落山 黄河入海
所思: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依 尽 黄 层
第二课时 《望庐山瀑布》
【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描写瀑布的古诗。(板书: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出示课件16
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7
三、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本诗中的会认字你认识吗?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出示课件18
3.识记会认字:出示课件19、20
(1)加一加:氵+暴=瀑;火+户=炉;火+因=烟。
(2)换一换:“摇”把“扌”换成“辶”,就是“遥远”的“遥”。
(3)字理识字:“川”字的甲骨文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点甲骨文把中间的点简化成弯曲的实线。
(4)图片识字:瀑布、烟。
4.相信同学们都认识这些字了吧,让我们一起来玩识字游戏。出示课件21
(设计意图:通过识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巩固识字。)
四、品读释意
(一)学习题目:《望庐山瀑布》出示课件22
同学们,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庐山的瀑布,庐山位于江西省,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庐山瀑布。
(二)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2.“香炉”指的是香炉峰;“紫烟”是日光透过云雾,看上去仿佛是紫色的烟;“挂前川”是指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板书:看:生紫烟 挂前川)
3.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23
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三)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24
1.这两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水流得非常快,凌空飞泻;“直下”既写出了崖壁的陡峭,又表现出水流特别湍急;“三千尺”是一个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样子。而一个“疑”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心理活动,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有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就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是天上的银河,“九天”就是指天之极高处,体现出瀑布之高,气势之恢弘。(板书:疑:三千尺 落九天)
2.请同学们想象这两句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25
预设: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
五、朗读背诵
1.作者站在庐山瀑布前,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提出要求:请你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出示课件26
2.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诗人李白对庐山瀑布壮观美景的赞美之情,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提出要求:让我们看着图片,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7
六、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观察“照、炉、烟、挂、川”,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28
2.范写指导:
(1)照:上半部分的“日”窄“召”宽,下半部分的“灬”较宽,上合下开。
(2)炉:左窄右宽,“火”的首笔落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捺变成点。“户”的第三笔在横中线,最后一笔撇起笔靠近竖中线。
(3)烟:左窄右宽,火字旁的写法同“炉”。“因”的第一笔竖靠近竖中线,里面“大”的最后一笔由捺变成点。
(4)挂: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圭”的两个土分别在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
(5)川:三笔分立,间距相当,第二笔段竖在竖中线。
3.学生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
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笔下的《望庐山瀑布》,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出示课件29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收集一篇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
九、板书设计
8 望庐山瀑布
看:生紫烟 挂前川
疑:三千尺 落九天
照 炉 烟 挂 川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第三课时《墨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着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着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三、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第四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 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申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向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申美情趣,提高监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高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干古传
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解决生宁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 看注释、看插圈、读资料等)
4.31号学生白主选用以上方法向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洁然去广陵的情暴。)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板画帮助理解)
3. 国文対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
州。)
4抓住"烟花三月“
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牛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近影、尽、流” 等同浯的主富内酒。
(1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份別宮”
,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結作性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垫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第五课时《相思》
教学目的:
认读1个生宇,会写8个生字.
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通《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对的,流利,有感情地朗通 《相思》 并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或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师讲红豆的特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
板书课题:相思
解题:怀念
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读准节奏.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笈几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个.
组词识记
师进行指导识记
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
生书写.
朗诵诗歌《相思》
自由读诗.
师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
(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
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
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假如你要离开家乡了,会带走家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9)师:对.江南的水,士,叶,豆代表了家乡,因此诗人这样写.
愿君多采撷.(但愿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怀念家乡)
挂图理解诗意
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
但愿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起大家怀念家乡.
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怀念的诗(静夜思)
对家乡的怀念还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诵
请一学生示范读.
评价.
读出红豆树的美.
读出了对家乡的怀念.
大家齐读.
背诵古诗.
六,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怀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六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通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通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而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同学答:中秋节、春节、清明节)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今天的这首诗依然与传统节日有关,请跟老师
一起书写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强调“兄”的书写)
2、解诗题
1、师:从诗题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同学回答)
(观看视频)。
是的,在这样一个圖家团园的节日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再读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了、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师:三分诗,七分读,接下来,请结合屏幕上的阅读提示,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思考意思,开始吧) 明确: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课件:初读要求
2、老师看你读的津津有味,你来试一试。(清晰、流利,尤其是读准了标红的
这些生字,你来做小老师,带大家来读一读)
了、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读好古诗仅仅读准确还不够,还要读出?(学生
答:节奏、韵律、感情、轻重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听的时候,试着自己用斜线在课本上画一下节奏。
4、谁能读的和他一样好?
5、男生都跃跃欲试,那我们一起来。一起读。女生读。
6、古诗的韵律太优美了,黄老师忍不住想要加入大家,接下来,我读每句前四个字,大家一起读后三字。准备好了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大家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学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贴:思乡怀亲
2、哪句诗最直接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了、(出示PPT)
(学生答: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起读)
4、什么是异乡?远离故乡的他乡。那异客呢?(强调异字的写法)
5、我们班有没有老家不在星沙的异客呢,每当过节时你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是的,王维跟我们有些同学一样也是独在异乡的异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出示课件:写作背景,谁想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原来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举目无亲,作为“异客”独自一人待在他乡,他的心情会是怎么样呢?(生:孤独、寂寞、忧愁、忧伤)
谁能读出这种孤独感?(你来,〕
(2)我听到你把“倍”这个字重读了。
(3)“倍”是什么意思?(非常,双倍)
4)假如把倍这个词换一下,你觉得能换成什么字?(又思念,更思念……)换词理解“倍思”。体会“倍”字用得巧妙,把作者平日里思念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得更加真切,令人感动。
(4)一起再读这两句诗,黄老师希望在你的朗读声中听到诗人的这份思念
之情。
6、合作探究:
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完后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兄弟们登高,插茱萸)
(1)想象兄弟们登高、佩戴茱萸时的心情是什么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当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2) 这么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吗?(不是〕你从哪个词判断出这不是作者看到的。(運知)
(3) 为什么作者知道 此时家里的兄弟们在插茶萸呢?(过节习俗)
当兄弟们在分菜萸的时候发现多出了一支,此时突然想到他们远在异乡的兄弟王维。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写法总结:这两句诗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而是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4)再读这两句诗,读出作者对故士对亲人的思念。
(5)背诗。
第七课时《咏柳》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村居》,那这节课我们再走入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是不是已经能够试着自己学诗了呢?
我来看看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读完诗,想一想你有哪些疑问呢?
二、认识生字
师:好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这些字你都读准了吗?
出示:咏yong 妆zhuang 丝si 缘t0裁cai剪jian
师:其中啊,这个字“咏”是我们诗题中的一个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猜猜吗?可以组一组词。
生:我想到了歌咏比赛。
生:我想到了 《咏鹅》这首古诗。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用,就是歌领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其实这个宇啊在很多古诗的题目中都有它的影子,比如刚刚你们想到了《味鹅》还比如《咏梅》。
三、课文学习
师:把字音读准啦,那节奏读的怎么样呢?请同学来读一读。看看你
和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
师:如果你都读好了,快为自己竖起赞美的大拇指。当然,读诗的时候,我们一定产生了很多疑问。说一说你心中的疑问。
生:我想知道“碧玉”和“丝绦”是什么意思?
生:二月春风和剪刀有什么关系。
师:这节课还是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来学习《味柳》这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那这位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咏柳》,看看诗中都描写了哪些动人的景色?
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在这句诗中啊,有一个字读一读。
生:化
师:双这个字右边是“女“字,左边像是一面镜子。早晨起来,女孩子在镜子前梳妆整理就是“妆”。你能给他组几个词吗?
生:化妆
生:梳妆打扮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读两遍。
生:化妆 化妆 梳妆打扮 梳妆打扮
师:那回忆一下诗中的柳树是怎样梳妆打扮自己的?
生:柳树长出了细细长长的柳叶就更美了。
师:快把他好看的样子读出来。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有的同学会问了,为什么有碧玉呢? 我想你们的心里一定有那青绿的颜色,有那闪亮的光泽吧!同学们快来看,就是这样新鲜发亮的柳叶长在这树上,整棵树啊,就像用碧玉装饰的,多好看的面面呀。
我们一起来读出来。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再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就能看到更美的画面,想听吗?在古代呀,碧玉还只少女,比如有成语“小家碧玉”。来这时你再来读这句诗,又能看到什么画面呢?
生:好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师:你们可真会学习,怪不得读的那么好啦。诗人呀,眼前望着这满树的绿叶,又看到了什么呢?读读这句诗。
出示:万条垂下绿丝缘。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
出示:丝的甲骨文
师:你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哪个字吗?
生:丝
师:是啊,图中面了两束丝线,“丝〝就是丝线。在“缘’字里呀也有一个
丝,你找到了吗?
生:缘”是绞丝旁。
师:是啊,用一条条的丝线编成的带子就是“络”。
出示丝缘图片。
师: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束丝缘,看它什么样。
生:细细的,长长的。
师:如果你伸出小手摸一摸啊,会发现它软软的,舒服极啦。孩子们快看,这无数的柳条垂下来就像什么一样。
生:丝绦
师:有同学想到了像刚刚的丝缘,是不是还有同学联系了上一句诗,想到了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她穿着丝缘裙子呢。你们可真会学习啊,快把我们的发现带到诗里读一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缘。
师:诗人啊,就是看到了这样的柳叶,这样多姿的柳条,不禁要问.
你能找到答案吗?那我来问你来答。
师:不知细叶谁裁出?
生: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在这两句诗里啊,有两个意思大致相同的字,你找到吗?
生:裁和剪。
师:是啊,会思考的你一定发现了,那联系你的生活,你能做一做裁剪的动作吗?原来诗人以为二月的春风吹过细腻的柳条,就像剪刀一样了裁剪出了细长的柳吐。快,我们边做动作边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生:不知细山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其实在唐代之后的宋代,也有人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师:那春风拂过大地,你能接着写下去吗?还会裁出什么呢?
生:能裁开冰冻的河面。
生:能裁出迎春花的花辦。
生:能裁出天空中飞舞的可爱的小燕子。
师:你们可真是一个又一个的小诗人呐。原来不是春风真的裁出了柳叶,而是春风一吹,万物复苏。苏醒的可不只有柳树,不只有迎春花,还有许许多多的生命。诗人在赞美柳树,更是在赞美春天,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来读 《咏柳》吧。
师:好啦,这节课我们还有生字要学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观察范字的方法吗?看结构,看占格,看笔顺和关键笔画,那就请你按照这样的步骤再来观察一下范字吧。
出示:碧妆绿丝剪
生:碧”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同时这个字左上的“王”的最后一笔要由横变提,“石°要写的扁而且宽。
生:“剪”是上下结构,上面的两点分别在坚中线的两侧,横要写的长,盖住下边,最后一笔撇起笔在竖中线上。
生:“丝”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要写在竖中线两侧,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上边。
生 “妆"和“绿”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的时候注意,妆"右边的“女”的撇折折在竖中线上,梗在横中线起笔。
师:会观察的你一定能够与好生字,那就让我们一起听着《咏柳》的吟诵调,把你对春天的喜爱流淌在笔尖吧。接下来请你拿出铅笔,调整坐姿,开始书写吧。
五、习题巩固
师:我们看课后的第二题,读一读,再填一填。注意写的时候要字迹
工整,字的大小要一样,在横线上写的时候啊,高低也要一样,开始吧。写完的同学和同桌比比,看看谁更符合要求呢?好啦同学们,通过对两首诗的学习,你脑海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下课再积累一些
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吧!
第八课时《村居》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这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所以呀,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组词语作为礼物。请你大声的朗读出;来吧。
出示:万物复苏 花红柳绿 鸟语花香 万紫千红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些词语都描写了 春天的美景。
师: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天的气息,一起走进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先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单元目录。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围绕着主题春天。一起走近歌领春天的诗,感受春天的美景和乐春图,还将一起欢欢喜喜的找春天的足迹,沉浸在春天的童话中,我们还将一起聆听来自春天的播报,看邓小平爷爷亲手植树。那就让我们先来为歌颂春天的诗会做准备吧。
二、认识生字
师:再进入第一首诗之前呀,看看这些字词你都认识吗?
师:生字都认识了,看看那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河堤 堤岸 杨柳 柳条 吹拂 春风拂面
三、学习课文
师:这些词语要是都会读啦,快给自己响起胜利的掌声。好啦,那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啊,是一首七言绝句,可以按照223的节奏来读。
那刚把这些词放进这首诗,你还会读吗?找同学读一读。
出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 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要想读好古诗啊,光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的意思。在读古诗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产生了一些疑问吧?
生:我想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对诗中的字词有些不理解。
师:学贵有疑,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疑问,共同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以前呀,我们了解的作者大多都是唐宋时期的诗人,今天我们遇到的高鼎,他可是清代诗人,而旦他是南方人,每每提到他呀,人们就想到了那首著名的《村居》。这首诗的题目是两个字,意思是说在乡村里居住时看见的春天的景象。那就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一起走进这首是来看一看吧,先来读一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请你默读古诗,圈一圈看到了哪些景物?
2、说一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是怎么圈的呢?
生:景物有草、莺、堤、杨柳、春烟、东风、纸鸢。
师:那这些景物什么样子啊?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边走边欣赏吧。首先映入眼帘的请你读读这句诗。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
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这个字(长)读chang 吗?
生:在这句诗里,“草•和:莺"相对,那么这个宇就和,飞”相对,“飞 是
指黄茑在空中飞翔时候的动作,那这个字,就是指小草生长的动作,所以这个字读作 zhang。
师:果然难不倒你们。你能读好这句诗了吗?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师:亲爱的同学们,在农历的早春二月呀,小草吐出了嫩芽,黄莺在空中飞着,唱着,诗人眼前就是这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快来用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小草在长,黄莺在飞。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师:我们继续跟着诗人叉来到了河边,读读看,在这句诗中,你对哪个字最有感觉?生:对醉”最有感觉。
出示:甲骨文的“醉”。
师:在过去这个字是这样画的,左边是一个酒杯表示酒,右边是一个站立不稳,摇摇晃晃的人,表示喝醉了。慢慢的这个字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那在这句诗里,谁醉了呢?
生:杨柳醉啦。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图,那长长的柳条啊,轻拂着堤岸,在微风中
左摇右摆,真的是像陶醉在了春天的水雾当中呢。那能把你的发现送进这句诗来读读吗?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难道真的就只有杨柳醉了吗?
生:这样美的一幅画面,一定诗人也陶醉其中啦。
师:你真是会思考的孩子。那快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读好这两句吧。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诗人就沉浸在这醉人的景象中,还没回过神,偶然一抬头,你们猜他看到什么啦?
生:我在插图里发现诗人看到风筝啦。
生:诗中说到的“纸鸢”就是风筝。
师:同学知识真的非常渊博,知道诗中的“纸亨”指的就是风筝啊,那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非常开心。
师:是啊,这首诗中的小朋友就像你们一样,想早早的放学,飞奔出学堂,快快的把着风筝趁着春风送上蓝天。那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好这两句吧。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一幅《早春图》啊,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想象的画面,
师:此时此刻,你是不是已经陶醉在了这样的一幅春景图中呢?这首诗是不是也能熟读成诵了呢?如果你已经能够把它背下来了,你试试看挑战一下。
四、学写生字。
师:亲爱的同学们,真的希望你能够记住这福春景图,记住这春景图里的欢声笑语,记佳这首古诗《村居》。古诗的“诗”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还有“童’和“趁”。你能仔细观察,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笔顺和关键笔画,来说一说怎么写好生宇吗?
生:“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的时候要注意右半部分三横等距,最后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
生:童’是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完下窄,写的时候要注意起笔点在竖中线上,“立”的最后一笔横最长,盖佳下面的“里”,“里”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多横等距。
生:趁”是半包围结构,走字旁写在坚中线左侧,最后一笔捺要写的舒展,托住上面,里面部分写在竖中线右侧,三撇等距。
师:会观察的你一定能够写好生字,那就让我们一起听着村居的吟诵
调,把你对春天的喜爱流淌在笔尖吧。接下来请你拿出铅笔,调整坐姿,开始书写吧。
师:好啦,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春天的诗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