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反思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 成功之处:情境入手,突破认知冲突
1. 创设有效情境,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通过认知冲突,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现有的运算顺序规则无法满足这个实际问题的计算需求,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需要一个新的符号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们也明白了小括号的价值是“改变运算顺序”。
2. 对比练习,强化运算顺序。
在引出小括号并明确“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一规则后,我设计了一系列对比练习。例如:
72 ÷ (2 × 3) 与 72 ÷ 2 × 3
(36 + 14) ÷ 5 与 36 + 14 ÷ 5
通过这种强烈的视觉和结果对比,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小小的括号是如何彻底改变算式的“命运”的。他们在计算和讨论中,进一步内化和巩固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二、 不足之处:学生易错点分析与教学疏漏
1. 括号的“形式”与“本质”理解错位。
部分学生虽然知道“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但在书写时出现了问题。例如,在解决问题列综合算式时,知道需要先算的部分,但添加括号时位置不对,或者只写了半边括号。这反映出学生对括号的“功能性”理解还不够扎实,需要加强从“思路”到“规范书写”的指导。
2. “甩手掌柜”现象:过于依赖括号。
在练习中,我发现有学生甚至在不需要括号的算式上也加了括号,这说明部分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感到新奇,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有括号更保险,而没有深入理解括号只有在“需要改变原有运算顺序”时才使用。这是我课前预设不足的地方。
三、 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
1. 加强“说运算顺序”的训练。
在后续的练习课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算出正确答案。要更多地让学生“说”出算式的运算顺序,比如“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通过语言表达,促使他们思维外化,加深对运算规则的理解。
2. 设计“括号使用”的辨析环节。
针对学生滥用括号的问题,我可以专门设计一个“判断是否需要添加括号”的环节。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和不完整的综合算式,让学生判断是否需要括号,并说明理由。通过正反例子的辨析,让学生明确括号的使用场景,做到“当用则用,不当不用”。
3. 坚持计算基本功的常态化训练。
学生的计算能力非一日之功。我将继续利用课前的3-5分钟,进行口算、听算、竖式等基本功训练,特别是针对本单元涉及的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核心运算,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为新知识的消化吸收扫清障碍。
总而言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但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和书写规范问题,预设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算理”与“算法”的深度融合,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精讲多练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扎实地掌握这一重要的运算规则,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

